過年民俗想看覓|不要用北京習俗解釋台灣年俗──應景食物篇

過年了,你還在用中國習俗解釋台灣年俗嗎?你知道台灣過年有哪些象徵吉祥的飲食習俗嗎?讓我們一起來看民俗學者林茂賢教授,如何詮釋台灣年俗吧!

文/林茂賢
圖/倪韡秦

每一個民族都有特殊的風土民情,形成獨特人文特色。西洋人多將流星當做幸運之星來許願,台灣人則稱流星為「落屎星」認為看到會倒楣,西洋人認為「13」不吉利,台灣人卻以「13」為大吉,「4」才是不吉利。

同一件事物,在不同族群裡,會有不同的解釋或想法,由此形成各種相異的民俗文化。不同區域、不同生活環境,當然也會發展出不同的習俗。

農曆新年將至,各大小報章、視聽媒體都會應景地報導台灣過年習俗,長期以來,許多媒體、書籍所描述的年俗內容,卻都是以「北京年俗」來解釋台灣年俗,於是就出現臘八粥、送灶王爺、迎財神之類的民俗說法,其實在台灣根本沒有這些習俗,而媒體仍然視若無睹、人云亦云地加以報導,真是「豬母牽對牛墟去」。

以北京來解釋台灣年俗,就會將年糕(甜粿)看作「年年高昇」;吃魚就成了「年年有餘」,反而在台灣年俗中,最重要的「長年菜」、「飯春花」、「筅黗」、「挽面」、「拜地基主」、「行春」等習俗,就從未被提及,這種指鹿為馬、不明就裡的態度,令人無法理解。

台灣習俗過年要拜地基主,傍晚要祭祖,年夜飯稱為圍爐。圍爐時一定要吃「長年菜」期望長壽,長年菜一般是指芥菜,南部地區則多是以帶根的菠菜做成。

台灣過年應景食物代表的涵意與中國當然也有極大的不同,許多媒體報導的吉祥象徵,是以北京話押韻,但台語未必能押韻,自然也就不是台灣的習俗。

比如年糕台語稱「甜粿」,是意蘊著「甜甜好過年」,並非中國所指的「年年高昇」;台灣年年高昇是以「糕」為代表,因「糕」與「高」諧音,才成為高昇之吉祥象徵。

其它台灣年俗飲食的吉祥象徵,也有如「吃土豆會吃老老」、「吃豆干會作官」、「吃甜甜大賺錢」、「吃棗年年好」等。

另外,吃菜頭表示「好采頭」、發粿表示「發財」。

中國習俗以過年吃魚表示「年年有餘」,在台灣傳統年俗裡,圍爐也吃魚,但沒有任何涵意,多是因為祭祀用食品「三牲」有魚肉,故食之。祈求「有餘慶」的吉祥象徵,在台灣有多個脈絡,台語的「有餘」唸作「有剩」,音同「有春」,故台灣民間習俗是以在白飯上插紙糊「春仔花」來代表米飯有剩餘,其次,新年時「吹春」、出外「行春」等等,都才是台灣版的「年年有餘」之意。

所謂民俗是民眾普遍遵守施行才構成民俗,不同地區會發展不同的生活習俗,民俗並無是非對錯、優劣高低,因其各有風格各具特色,但是台灣年俗受到族群文化互動、在地生活環境的諸多影響,與中國並不相同,年節食俗所代表的涵意,因語言、環境的不同解釋當然也都不同,實在不應再以中國文化來解釋台灣年俗,以免誤導後代以為台灣風俗就等於中國風俗。

本文和 民俗亂彈 合作,文章原文 連結 於此。

(民視新聞網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