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過節不能少了它!烏魚的冷知識原來有這些

圖片擷取自維基百科

台灣人逢年過節,甚至婚宴辦桌,一定都會有烏魚子。台灣人捕烏魚的歷史十分悠久,但我們對於烏魚了解多少呢?關於烏魚的冷知識一次報你知。

台灣人與烏魚的淵源

相傳數百年前先民就是為了追捕烏魚,才來到台灣地居,也許台灣美食眾多,是因為台灣人熱愛食物的緣故吧。

綜合行政院農委會與太報報導,台灣人捕烏魚的文獻記載可以追溯到荷治時期、明鄭時代,當時已設有「烏魚旗」的證照制度,並向漁民抽取烏魚稅,這項稅制也延續到清代。

(圖片擷取自行政院農委會)

烏魚的棲息地以中國大陸沿海海域為主,隨著季節迴游,每年大約在11月底、12 月初南下到台灣西南海域產卵,因為烏魚一向準時到達,所以又被漁民稱做「信魚」。

台灣民間甚至有「烏魚拜媽祖」的傳說,清朝康熙年間,因為漁民獵捕技術越來越精進,大肆撈捕烏魚,此舉引起烏魚們的憤怒,一氣之下向媽祖告狀。媽祖託夢給漁民,告誡他們不要濫捕,漁民也達成冬至後15天不捕烏魚的協定。

高雄旗津天后宮(圖片擷取自維基本百科)

關於烏魚子的二三事

烏魚子的製作方式,是取出雌烏魚飽滿魚卵的卵巢後,鹽漬、加壓、乾燥後而成。烏魚子在台灣不僅是高檔年菜,喜宴上的冷盤也有烏魚子的身影,過去甚至有夫家在產婦生子孩子後,切幾片烏魚子獎勵的習俗。

除了台灣,中國南方沿海、日本,遠至西班牙、義大利,都會食用烏魚子,不過歐洲的吃法是以魚子醬的形式。此外,烏魚全身都可以不同的料理方式烹調,經濟價值很高。

法式烏魚子,外層為白蠟(圖片擷取自食力)

烏魚與生態影響

但近年海洋暖化,台灣海峽海域暖水變強,改變魚類洄游路徑,加上中國長江大壩興建後,長江截流使沿岸水流變弱,導致整個烏魚漁場有北移的趨勢,烏魚因為太熱,導致烏魚卵不夠飽滿,外來漁船以不當方式捕魚,也影響烏魚的產量。

烏魚(圖片擷取自行政院農委會)

目前除了仰賴養殖烏魚穩定品質與供應,烏魚資源的研究與管理規劃,也刻不容緩,並兼顧生態平衡,才能永續發展,不然這樣的美味,若有天再也吃不到,是多大的遺憾啊!

(民視新聞網/陳思瑀 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