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南韓建立確診者地圖 隱私和防疫如何平衡?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不少國家推出各式各樣的抗疫app,有的只是利用科技讓民眾確認自己的身體狀態,也就是做初步的篩檢,但像韓國與以色列,都是採用實名制,讓使用者可以取得確診者的活動足跡,達到趨吉避凶的效果,中國的健康碼app,更是官方正式的通行證。但有些國家卻不考慮這種追蹤足跡的做法,主要考量不在技術,而是有侵犯隱私的疑慮。在瘟疫蔓延的陰影下,隱私與生命安全,甚至國家的生死存亡,究竟何者為重?各國有不同的選擇。

韓國公布接觸足跡 感染者行蹤無所遁形

釜山國立大學朴教授表示,「鄰居曾對我媽大叫,他說『因為你兒子我們全會死光光』,我了解他們會這麼害怕是出於緊張,我想我最好走樓梯不要搭電梯,這樣讓大家安心點。」

感染新冠病毒幸運撿回一條命,卻難逃異樣眼光,甚至早在隔離期間,街坊鄰居就都知道這位教授已經確診,原因是一切資料在韓國保健福祉部的官網都看得到。

不只國內民眾,風塵僕僕回國的南韓人,一踏上國門同樣進入全都露的防疫大戰。

入境韓國仁川國際機場,除了量體溫,在檢疫區還看得到這個看板,掃一下QR code,就可下載「自我診斷手機app」。

人手一機找確診者足跡 韓國追蹤地圖超夯!

韓國行政安全部官員3月4日時曾提到,這款app可透過GPS技術,通知政府這個居家檢疫的人是否離家。

打開app,填寫護照號碼、手機、聯絡人電話等基本資料,之後在居家檢疫的14天內,每天早晚必須各填寫一次健康自我診斷表上傳,否則地方政府電話馬上到。類似作法其實許多國家都看得到,但韓國做的卻遠遠不僅於此。

據韓國阿里郎新聞報導,「接觸追蹤是南韓目前最熱門的關鍵字之一,它追蹤新冠病毒患者行動往來的歷史、時間序以及地點。」

確診病患去過哪些餐廳、住在哪家旅館,搭乘哪一線地鐵或公車,看電影坐的是哪一個位子,都一目了然。一家確診病患去過的電影院,就因此門可羅雀。

「接觸追蹤」改變許多人的日常生活,不少人出門前會先查看追蹤地圖,避免去確診病患去過的地方,即使專家認為地圖的作用是要讓大家避開風險,而不是避免去那些地方。

確診者交通動線、座位全都露 專家:可避開風險

美國華爾街日報指出,韓國衛生部門是透過比對信用卡紀錄、監控錄像、手機定位、交通卡和出入境紀錄進行篩選,確定受感染者或高風險人群的旅行足跡。這些訊息都公開在網路上,成為各種追蹤地圖的資料來源。

「病毒在身邊」網站架設學生曾說:「雖然有很多新冠病毒的訊息,我們覺得並不方便民眾觀看,所以就想做一個地圖式的版本。」

這四位大學生架設的「病毒在身邊」地圖網站,是讓民眾提供自己的定位,電腦就能告訴你附近有沒有確診病患來過,還有萬一自己出現症狀,附近有哪些適合求診的醫院。

韓國曾歷經2015年的中東呼吸症候群,也就是MERS疫情,之後不僅大刀闊斧改革和升級公衛防疫體系,還修訂了「傳染病防治法」,賦予公衛官員更大權力,可以取得感染者或潛在感染者的個資,而韓國人普遍也接受防疫重於隱私的想法。

防疫和隱私孰輕孰重?韓人普遍接受防疫第一

一位從巴黎返韓的留學生李先生受訪時就曾說:「在侵犯隱私部分,我想看法依國家、個人或文化有所差異,我個人看來,防疫追蹤是適當的手段,為了防止居家檢疫者有不可預測的行動,相較之下,我認為因為無法掌控居家檢疫者而產生感染,是比侵犯隱私更嚴重的議題。」

3月初,西方國家對南韓隱私第二、防疫第一的做法還頗不以為然,英國廣播公司BBC就曾報導,儘管南韓政府並未公告確診者的姓名或地址,但有心人仍可藉由公布的詳細出沒地點拼湊線索,確認感染者身分,甚至有兩名確診者的婚外情還因此曝光。網路霸凌問題也隨之而起,BBC就指出有民調顯示,比起病毒,南韓民眾更怕遭到汙名化。

歐洲考慮師法亞洲模式 追蹤科技全民抗疫

EURONEWS新聞4月10日曾報導,「中國、南韓與新加坡都利用數位科技,作為對抗新冠病毒的公衛手段之一,但也引發隱私與合法使用個資方面的疑慮。」

然而到了4月初,BBC和其他歐洲媒體都陸續表示,英國等西歐國家也開始考慮師法亞洲各國,利用科技追蹤感染源,但這時隱私就成了大問題。因為歐盟在2018年通過保護公民隱私的一般資料保護規範GDPR,個人資料從取得到使用都有嚴密規範。專家就指出,歐洲價值還是必須堅守。

頭橋數據顧問公司歐布萊恩4月10日提到,「我們可以觀察他們使用的機制,然後我們可以透過回溯法,去確認如果有需要,要如何在符合我們的基本規範與價值的歐洲架構內,設置類似或相當的機制。」

德法支持追蹤科技 仿新加坡藍牙發接觸警訊

一百多名來自歐洲八國的專家,目前正在德國集思廣益,希望研發一款得以兼顧隱私的泛歐通用追蹤app,基本上是模仿新加坡,透過藍牙技術對接近確診者的民眾發出警告。然而計畫雖然獲得德法兩國政府支持,但專家也坦言,未來必須大部分國民都願意下載才能達到效果。

為了防疫放棄隱私,亞洲人或出於被迫或出於自由選擇,而疫情剛達高峰期的歐洲人,是否願意付出相同代價,阻擋第二波疫情海嘯,很多人恐怕還得一番天人交戰。

--

【掌握武漢肺炎數據,點我看圖表資訊】

(民視新聞/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