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接觸」診治 醫療科技降低醫護感染風險

疫情期間,站在第一線的醫護負擔也隨之加重。尤其負壓隔離病房,每次進出都要換一套防護衣,辛苦又有風險,防護裝備也吃緊。工研院就與北醫合作,推出「零接觸式防疫科技平台」,可以利用影像及紅外線偵測,遠端20小時監測病人生理數值,鏡頭成本不高,但醫護能即時監控患者生理狀況,又能減少接觸感染風險。

紅外線一偵測到人臉,就能從微血管、胸腔起伏細節,測量出病患心律、體溫等,將數據直送上網路平台。

工研院服務系統科技中心執行長鄭仁傑表示:「光學影像偵測心率跟呼吸,他用的是一般的攝影機,未來即使是手機的攝影機,或一般的webcam幾百塊幾千塊,就可以來偵測你的心跳和呼吸,把這些生理訊號做一個整合,透過我們的智慧閘道器,或傳輸系統丟到護理站。」

進入病房前,防護衣的穿脫,還有消毒等前置工作,讓醫護麻煩又辛苦,每次還承受感染風險。工研院與北醫合作,率先在類負壓隔離病房,導入「非接觸影像心率偵測」以及「智慧閘道器」,以後不用接觸病患,病床旁這小小的鏡頭,就能迅速分析病人生理數值,透過AI演算,直接成立線上「醫療整合戰情室」,讓醫護減低接觸頻次。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陳瑞杰說:「可能一般8小時裡面,我們進去(病房)的話,沒有其它問題就是一次,類似這樣的防疫病房,但是其它的時間我們也能夠完全掌握,節省這個時間,但是還可以維護我們持續性的監測。」

工研院遠端用看的,就能分析病人醫療數據,有了平台整合,以往一天要進入病房快15次,現在1、2次就夠了,鏡頭成本也只要幾百元,可望大量運用。

近來各醫院紛紛結合科技防疫,振興醫院則在病患身體,貼上小小的貼片,同樣能遠端監控體溫,平台則整合血壓、心跳等五項數值,提供病患24小時照護。

不只生理數值要顧,透過視訊,病患還能和醫護隨時溝通。工研院希望讓醫護減少接觸患者,也能透過防疫科技,照護零距離。

(民視新聞/楊喻晴、黃彥誠 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