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艾度恩不顧國際反對 聖索菲亞恐變回清真寺?

本周「消失中的世界遺產」,帶大家關注土耳其的聖索菲亞大教堂。這座巨大圓頂的拜占庭建築擁有近1500年的悠久歷史,是土耳其聞名遐邇的旅遊景點,每年吸引逾370萬人造訪。最近,總統艾度恩卻堅持把聖索菲亞大教堂從博物館改回清真寺,此舉除了引發國際撻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表示需重新評估聖索菲亞大教堂的世界遺產地位。

|曾是世界最大教堂 聖索菲亞佇立近1500年 |

座落在土耳其伊斯坦堡的一處山丘上,俯視著分隔歐亞兩洲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及馬摩拉海,聖索菲亞大教堂經過近1500年的歲月侵蝕,依然莊嚴肅穆地佇立著。不過,在這座磚紅色的雄偉建築出現前,原址上其實已經蓋過兩次教堂。

拜占庭皇帝君士坦提烏斯二世於西元360年啟用第一代聖索菲亞,這個木製屋頂建築很快就在暴亂中被燒毀。西元415年,狄奧多西二世建了大理石結構的第二代,結果在西元532年的尼卡暴動中再度被夷為平地,但一些殘骸留存至今。到了西元330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拜占庭(也就是現在的伊斯坦堡)建立新都,並命名為「君士坦丁堡」。

現存的第三代聖索菲亞大教堂是西元六世紀、第二代毀壞後不久,由查士丁尼大帝下令建造,約有1000年之悠久歷史,不僅是全世界最大的教堂,也是拜占庭式建築的典範,以直徑超過30公尺、高達55.6公尺的中央圓頂聞名於世。

|1453年攻破君士坦丁堡 終結羅馬千年歷史|

羅馬帝國分裂後,東羅馬(也就是拜占庭)深受希臘影響,信奉東正教;西羅馬則延續拉丁文化,信奉天主教。雖然同為基督教世界,但隨著文化橫溝的擴大與政治權力的爭鬥,西元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期間,君士坦丁堡淪陷,作為東正教中心的聖索菲亞大教堂慘遭洗劫,重創拜占庭帝國,為200多年後鄂圖曼帝國的征服鋪路。

君士坦丁堡擁有三面環海的優勢,唯一和陸地接壤的西城牆亦有三重壁壘保護,所以鄂圖曼帝國久攻不下。但是當時年僅21歲的鄂圖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想出了一個解決辦法,在陸地上鋪了塗油的圓木,硬生生把70艘軍艦繞過拜占庭守軍後方、拖到山丘另一邊的海灣,一夕之間兵臨城下。

最後,鄂圖曼帝國在西元1453年5月29日,攻破君士坦丁堡,讓擁有上千年歷史的羅馬帝國正式畫下句點。所幸穆罕默德二世沒有摧毀聖索菲亞大教堂,而是增建宣禮塔、壁龕,並用石灰覆蓋了華麗的鑲嵌畫後,做為清真寺使用,直到1934年,土耳其共和國國父凱末爾下令將其改為博物館。

|艾度恩不顧國際反對 聖索菲亞恐變回清真寺?|

聖索菲亞大教堂兼具伊斯蘭與基督教特色,於198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每年吸引超過370萬遊客。然而2020年7月10日,土耳其總統艾度恩不顧國際反對聲浪,把聖索菲亞大教堂再度變回清真寺。

儘管艾度恩強調聖索菲亞大教堂會繼續對國內外民眾、穆斯林和非穆斯林開放,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擔心,其世界遺產的地位會被削弱、普世價值受到影響;自許為拜占庭文化繼承者的希臘與東正教國家俄羅斯等,也紛紛跳出來譴責。

至於當地穆斯林則是欣喜若狂,消息一出就有大批民眾湧到聖索菲亞大教堂外祈禱,有穆斯林喜極而泣的說,「感覺太棒了,好像經歷了伊斯坦堡再度被征服的那一天,我痛哭流涕,感覺置身在麥加和麥地那。」

|挽救支持度?專家批世遺淪為艾度恩政治工具|

凱末爾開國時,推動政教分離,艾度恩掌權後卻反其道而行,並藉此獲取宗教保守派和土耳其民族主義者支持。不過有專家指出,艾度恩的這個決定實為政治操作,目的是要挽回經濟問題造成的支持度下滑。

華盛頓近東政策研所恰普塔伊在受訪時表示,「我認為艾度恩之前主要靠著強健的經濟成長贏得多次全國性選舉,我也認為艾度恩想利用聖索菲亞大教堂變成清真寺,來鞏固他的右翼基本盤。」

現在,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之間,微妙的平衡被打破,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命運究竟還會面臨什麼變化,備受關注。

(民視新聞/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