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界掀反彈聲浪!自付差額醫材上限喊卡 重新回歸市場機制

原本健保署6月中宣布8大類醫材將要設定上限,不過事隔一個月,政策卻臨時喊卡,主要是因為醫界反彈聲浪不斷,健保署決定回歸市場機制,未來將會強化比價網,若有院所價格超出極端值,會加以勸導,甚至是要求提出說明。

小巧的心律調節器,可以控制心跳、發出電流刺激心臟跳動。

打通心血管的心臟支架,這些屬於健保署擬定八大類,常見的還有骨科的人工髖關節、眼科的人工水晶體,原本自付差額,8/1開始健保署將要設定上限,不過如今政策卻臨時喊卡,

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副組長黃兆杰:「各個協會跟各個醫界團體有不同聲音,大家沒有共識時候來推行的話,也許並不是一個好的時機,其實一直都是市場機制,只是說這市場機制管理方式,是不是要像6/8方式去訂一個上限,還是說以我們現在大家協議,最後達到共識的極端值來進行管理。」

就是擔心設定上限,部分醫材會就此退出台灣市場,決定回歸市場機制,未來將採用監控醫材自付費用極端值的方式。

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副組長黃兆杰:「我們會根據跟協會所溝通最後的結論,各個協會針對8大類以及8大類裡面,各個功能都有一個共識,如果有醫療院所是超過這個極端值,我們就會以發函方式必須要有個說明,如果沒有的話就要考慮,是不是應該要降價到合理價格。」

健保醫材新制爭議不斷,如今再度回歸自由市場競爭,但為了避免民眾當冤大頭,有限度管理還是有必要性。

(民視新聞/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