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雲林淹水問題「不需徵收農地」水利署:加高田埂、農地整理蓄洪逕流

雲林地區長期受到地層下陷困擾,常常一下大雨就成為淹水受災戶,為了改善,水利署推動新的防治方法在地滯洪,不需要再徵收農地做滯洪池,而是以加高田埂、農地整理來蓄洪跟逕流分擔,避免因水流不及造成淹水。

種滿甘蔗的田地上,有一個東西很特別,周遭都是高高的田埂或是高高的農路,就像把農田整個包圍起來,經過解釋才知道,原來這是滯洪用的,稱為在地滯洪。

水利署長賴建信表示,「在易淹水的地方找到適合的地勢,地形的條件讓這些老天爺下出來,多餘的水量往那一邊去集中,如此一來的話,可以減少我們排水路的水位,然後也可以減少我們村落,淹水的狀況。」

跟以往做法不太一樣,可以避免徵收農地做滯洪池需要的高額工程費跟用地費,在地滯洪,農民照樣可以耕作,如果遇到淹水導致農作物受損,則會給予適當補助,比較類似像政府和地主透過行政契約的方式推動。

水利署長賴建信表示,「在地滯洪是一個逕流分擔的方式,是讓我們土地可以承受更多的水量,而不會產生災害。」

立法委員(民)蘇治芬表示,「把跟農村還有農作一併結合在一起,也不會把我們農村的一些人文破壞掉。」

雲林地區,由於地層下陷問題,雨只要一大就很容易淹水,水利署長說,每次來視察,幾乎都是因為災情而來,這一次則是來看在地滯洪成果如何,希望結合各部會激盪出來的防治方法能受惠給人民。

(民視新聞/鄭孝欽 雲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