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橄欖與葡萄藤之地」 巴地爾村列瀕危世遺

2014年巴勒斯坦、巴地爾村,以歷史悠久的「橄欖與葡萄藤景觀」,同時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和瀕危遺產名單。自從以色列建國,佔領巴勒斯坦西岸後,這片古老的石頭梯田,約3成土地成為以國領土,村民在自家土地採收,卻被以國人士攻擊的情況層出不窮,而以國強推的「隔離牆計畫」,也可能永遠破壞這片歷史遺跡。

綠油油的樹木,延著山坡梯田層層排列,位於耶路撒冷西南方、伯利恆西北部山區的巴勒斯坦巴地爾村,從羅馬帝國時代開始,就是著名的橄欖之鄉。

考古學家史蒂搏表示,「巴地爾村確實非常獨特,而且歷史悠久,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

巴地爾村依山而建 專人測量梯田與民生用水

巴地爾村依山而建,早從鐵器時代就有人定居,拜占庭和羅馬時代,人口曾達到上千人,2000多年過去,這裡仍然使用傳統方式務農。梯田供水和民生用水,來自泉水和地下水,羅馬時代修建的渠道,幫助村民將水源送到土地中,而長者順理成章,肩負重責大任。

巴地爾村居民厄文表示,「巴地爾由七個家庭組成,每天不同的家庭都會派一名長者在池塘的特定位置測量水量,測量夜間從泉水落下的水量,然後將其供應給他的家人,每個人都有與自己土地成比例的份額。」

巴爾地村2014年入世界遺產 同時入瀕危名單

獨特的石頭梯田有效調節山區排水,少部分種植蔬果、花卉,其他佈滿葡萄藤與橄欖樹,因為兩者不但耐旱,能互相抵禦強風,收穫時節剛好錯開。

如此精心安排的古老智慧,促使聯合國在2014年將巴地爾村以「橄欖與葡萄藤之地」為名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只是同時這裡也進入瀕危遺產名單。

以阿衝突下犧牲品 巴國農夫自家土地遭攻擊

1949年以色列贏得以阿戰爭,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建國,70多年來兩國衝突不斷,橄欖樹也成為犧牲品。根據聯合國統計,光是2020年,就有超過4000株橄欖樹或農作物,被以色列屯墾人士或士兵摧毀,農民不止財產,連人身安全都受到威脅。

巴勒斯坦農民控訴,「以色列屯墾人士拿石頭砸我,一顆石頭至少有五六公斤重,我這裡受傷、腿也受傷、前手臂受傷、背受傷、頭也受傷。我唯一冒犯到他們的就是待在自己的土地上,我的父親、祖先都耕種的土地。」

3成土地被劃進以國屯墾區 巴國農民無端受干擾

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共同制定的邊界,直直穿過巴國境內許多地區,以巴地爾村為例,超過3成的土地,被劃進以色列殖民屯墾區,雖然村民被允許進入,管理自家土地,但部分激進的以色列屯墾人士不時出面干擾,帶槍的以色列士兵也大多無條件選邊站。

巴勒斯坦農民說,「一開始有大約20人,之後變成30人,又變成40人,那些士兵向我大吼,對我們發射催淚瓦斯和閃光彈,只因為我跟他們說,別讓屯墾人士拿石頭砸我們。」

「隔離牆計畫」 穿越巴地爾村 千年梯田恐遭毀損

挑戰不僅止於此,2002年以巴衝突再度升溫,時任以色列總理夏隆,宣布要打造總長440公里的隔離牆,保護以色列人,但預定位置剛好會穿過巴地爾村,不止村民將被迫與土地分隔,千年石牆與灌溉設施也難逃毀損命運。

NGO地球盟友志工表示,「隔離牆會破壞地型完整,影響生物多樣性,這個地區的動植物有權利生存在這裡,這不只關於巴地爾村,也適用在這片土地上。」

建牆恐破壞生態、古蹟 以色列隔離牆繞道而行

巴地爾村拒絕向命運低頭,花了長達8年時間,在以色列法庭展開攻防,一開始以人權角度出發被打槍,後來從環保議題切入,端出一旦建牆,將如何影響野生動植物生存、毀損山區地基,以及歷史遺跡等等,順利獲得以色列環保團體支持。

2015年以色列最高法院裁定,隔離牆將繞道而行,巴地爾村的危機暫時解除。而他們的勝利,帶來良好啟發。

巴勒斯坦的液態黃金 橄欖油佔農業總收入4成

橄欖是巴勒斯坦的精神象徵,整個西岸地區約有1200萬棵橄欖樹,製油工業占農業總收入的四分之一,供養10萬多個家庭。有志工團體從此出發,大力推廣巴勒斯坦橄欖油,賺錢彌補農民損失,更藉此提升國際知名度,透過增加關注,減少衝突。

還有越來越多外籍志工,陪巴國農民採收橄欖,以外國人的身份保護他們免於傷害,甚至推動你砍樹我植樹計畫,募資種植更多橄欖樹。各方絞盡腦汁,就是要確保這片土地的人民與歷史,可以世世代代和平共處。

(民視新聞/曾若琦 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