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新聞獨家/不只捐疫苗!立陶宛前國防部長1997就訪台 分享非武力抗爭

1997年立陶宛獨立大將、前國防部長巴德凱維薩斯(右二)夫婦受邀訪台,分享該國非暴力運動的經驗,並與前僑選林哲夫(左一)、前台大精神科主任林信男(左二)會面。(圖/林信男提供)

本土疫情延燒之際,立陶宛是繼日本、美國之後,第3個宣布提供台灣疫苗的國家。台灣與立陶宛雖然距離遙遠,但彼此相近的民主自由理念,在2004年的「牽手護台灣」就有所淵源,甚至早在1997年,兩國的情誼就已經萌芽。原來,立陶宛獨立大將、前國防部長巴德凱維薩斯(Dr. Audrius Butkevvicius)當時曾受邀訪台,分享該國非暴力運動的經驗。後來宣示守護家園意志的「牽手護台灣」,就是學習立陶宛的模式。

台灣在疫情爆發初期,提供口罩給立陶宛,如今立陶宛將捐贈2萬劑AZ疫苗,其外交部長蘭斯伯格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更表示「熱愛自由的人應互相照顧」,溫暖許多台灣人的心,此也讓台南市長黃偉哲憶起2004年2月28日的「牽手護台灣」,有200萬民眾牽起南北500公里的人海,宣示守護家園的意志,而這正是借鏡立陶宛的模式。

立陶宛是1989年發起「波羅的海之路」(Baltic Way)的國家之一,透過長達675公里的人鏈,手牽手穿越立陶宛、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聲勢撼動世人,開啟後續蘇聯獨裁統治讓步、3國邁向獨立建國之路。

雖然台灣與立陶宛相隔8279公里那麼遠,但兩國對抗獨裁威權的方式卻很像,不論是台灣的美麗島、野百合,還是立陶宛的牽手遊行,皆透過非暴力運動來展現訴求。1997年,立陶宛國防部長巴德凱維薩斯受時任僑選立委林哲夫之邀,正式訪台,並進行多場有關非武力抗爭的演講。

從議員轉為國防部長的巴德凱維薩斯,從前還有另一個身分,就是精神科醫師,他在蘇聯解體前,利用其經營的診所,暗中教導地下各地愛國者,如何進行非武力抗爭。

巴德凱維薩斯在台期間,發表《論小國之防衛策略》論文,並推出由林哲夫翻譯的《立陶宛的非暴力抗爭––和平解放的故事》中文版。那時,台灣媒體紛紛報導立陶宛在1989年成功對抗蘇聯並獲得國家獨立的事實;立陶宛人民手牽手、和平唱歌來對抗強權的畫面,就這樣默默在許多台灣人心中深耕發芽。

前台大精神科醫師林信男也透過林哲夫的介紹,在巴德凱維薩斯這次訪台,與他有了一面之緣,眾人並在台大醫院精神部主任室留影。林信男接受《民視快新聞》訪問時表示,他與台北東門教會會友加法律界,在2013年組團到波羅的海三小國,團員經過立陶宛國會前的廣場時特別有感,牽手唱起「牽手護台灣」的活動主題曲《伊是咱的寶貝》,小小重現了當年的民主感動。

對於立陶宛捐疫苗,林信男滿是感動,因為立陶宛國內的疫情也很緊繃。他提及《聖經》中「寡婦的奉獻」故事,許多人到耶路撒冷的聖殿要奉獻,耶穌看到一名窮寡婦把自己僅有的2枚小銅板投入奉獻桶內,於是他把門徒們叫來表示,「這寡婦是自已不足,把她一切養生的都投上了」。林信男說,立陶宛的舉動就像這位寡婦,把那麼重要、賴以為生的疫苗分給了台灣。

(民視新聞網/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