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新聞/隱形殺手「心包油」0.4秒用AI抓出來! 台大醫王宗道團隊獲頒「2021未來科技獎」

台大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檢查室主任王宗道(右二)團隊,獲頒科技部「2021未來科技獎」殊榮。(圖/王宗道提供)

台大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檢查室主任王宗道教授攜手八大醫學中心,短短一年,成功將AI模型(HeaortaNet)運用在心臟主動脈鈣化/脂肪全自動分析,0.4秒就完成,未來可望造福全台30萬心血管疾病患者,而這項技術今天也獲頒科技部「2021未來科技獎」殊榮。

王宗道多年來穿著白袍穿梭在台大醫院診間,拿著聽診器看診無數個心血管疾病患者,見不少病患常因胸悶、胸痛等症狀,反覆檢查仍查不出病因,最後必須靠著「經驗」才能揪出病因。他回憶起,一名63歲男子做了心導管後,仍未發現問題,持續出現心臟悶、下巴痠痛,透過超高速電腦斷層心臟冠狀動脈造影分析,才揪出血管狹窄問題,病情也一度被嚴重低估。

「對醫生來說,要得是95%還是100%準確度?一般心肌灌注掃描準確度有90%,看起來不錯,但還有10%顯示不夠敏感。」王宗道坦言,640切超高速電腦斷層問世後,病患一照「血管」看得一清二楚,但高額的自費加上傳統檢查的侷限,可能因此被「隱形殺手-心包油」纏身都渾然不知。

「心包油到底是什麼?」王宗道解釋,心臟外有一層薄膜,而膜與心臟間有一層脂肪,叫做「心外周脂肪」(Pericardial fat),又稱之為「心包油」。一般來說,這層脂肪介於100至150cc屬「正常」,但若250cc以上,可能伴隨著住院、死亡的風險。

台大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檢查室主任王宗道(右三)團隊榮獲科技部「2021未來科技獎」殊榮。(圖/王宗道提供)

王宗道指出,電腦斷層是可以看出心外周脂肪量與心血管風險,但分析心外周脂肪需將所有斷層切面之心包膜要一張一張圈出,一個病例標註就需要60分鐘,儘管「無顯影劑」胸部電腦斷層檢查已廣泛用於早期肺癌篩檢,但當前也沒有針對影像快速定量心臟/主動脈鈣化及脂肪的工具。

王宗道苦惱著清楚診斷的「輪廓」之時,2017年在科技部前瞻司經費支持下,他與團隊開始著手建置巨量心血管影像資料庫,並以其中2百筆共7萬張去識別無顯影劑胸部電腦斷層,不到一年,成功用AI(HeaortaNet)模型導入,只要短短0.4秒,就可完成心臟主動脈鈣化分析、準確度高達94.2%,成為全球第一個「量化」心外周脂肪量/主動脈鈣化唯一技術,而這項技術今天也榮獲「2021未來科技獎」。

王宗道以「生辰八字」來形容說,「算命越準越好」,而這項技術也是能預測風險,透過「數字、量化」方式,將診斷心臟是否鈣化的準確度提升,未來也可望造福全台30萬患有心血管疾病患者。

(民視新聞網/葉建宏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