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拿起儲氫瓶,重量和以往的鋼瓶整整少了60%,大幅度降低重量,不讓高載重和長途運輸成為碳排放殺手。這是工研院為了落實2050年的淨零碳排目標,成立的跨中心小組,和企業合作,力拼碳中和。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說,「氫能事實上要達到2050年淨零永續,很重要的能源,只是說前面10年是既有技術的快速佈建,後面10年是創新技術的衍生,氫能雖然屬於後半段的解方,我們現在就應該開始來佈局。」
工研院發展氫應用技術藍圖,從發電、載具和工業,與本土企業交流,像是中油、台電、中鋼、聯華神通集團等,都加緊腳步做準備。
中油董事長李順欽說,「我們用很多的通訊用電源設備,整個蒸氣重組,天然氣蒸氣重組來產氫的製程,那未來再加上,目前跟工研院在合作發展中的碳捕捉再利用技術(CCU)或碳捕捉封存技術(CCS),就可以把廢氫變成燃氫。」
聯華神通集團董事長苗豐強說,「我們可以從氫的運輸部門,尤其是在大的客運 大的貨運方面,盡量電汽化跟減碳化來進行,這樣的話對長遠是非常有好處。」
有效防止氣候變遷,政府和企業加速能源轉型,預估2050年掛牌的車會全面電動化,每年多達40萬輛電動車上路,其中高載重和長途運輸的大型客車、貨車,會有1/4以氫燃料發電。這回工研院透過技術的研發,替國家能源政策找到新的方向。
(民視新聞/葉為襄、李奇 台北報導)
更多新聞: 「新台幣6元」住房包早餐!諾富特飯店認了系統出包:全部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