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川普制裁伊朗手下留情 八國豁免為哪樁?

川普還在這個月初,對伊朗啟動了第二波、也是史上最嚴厲的經濟制裁。而這一波制裁鎖定的,是伊朗的經濟命脈--原油出口,川普原本的目標是要完全封鎖伊朗,讓它的原油出口從今年四月的最高峰,也就是每天280萬桶,瞬間歸零,不過到了最後關頭,川普政府卻手下留情,甚至開出了包括台灣在內的八國暫時豁免名單,向來擅長以戰逼和的川普,這回使出的「終極施壓」大絕招,是否能成功將伊朗政府逼上談判桌呢?請看我們的整理報導。

川普開鍘制裁伊朗 號稱史上最嚴厲

HBO影集「權力遊戲」的經典台詞Winter Is Coming,對死忠影迷來說絕不陌生,但並不是所有人,看到川普在推特上模仿權力遊戲旳海報,都能輕鬆會心一笑,斗大的字,Sanctions are Coming制裁將至,這不是黑色幽默,而是預告對伊朗的第二波制裁,11月5號生效。

對伊朗最強的一波制裁啟動前夕,德黑蘭美國大使館舊址前,憤怒群眾焚燒美國和以色列國旗加川普肖像,而這一天,恰巧是美伊斷交的導火線、伊朗人質危機屆滿39週年,塔巴斯事件是1980年美國為了解救德黑蘭使館內的人質,派特種部隊突擊伊朗,結果飛機墜毀在塔巴斯,死傷慘重。

川普在5月宣佈美國退出「伊朗核協議」,緊接著8月7號針對伊朗金融、金屬、礦產、汽車等一系列非能源領域,重啟制裁,而鎖定石油銷售和銀行體系的第二波制裁,形同於摧毀伊朗經濟命脈。

伊朗無懼美國最嚴厲制裁 揚言石油照樣賣

蘊藏量位居全球第四,原油出口是伊朗經濟的主幹,佔總出口的七成,政府高達一半的財政收益就來自原油,為了反制,伊朗總統魯哈尼除了舉行防空演習展現軍力,更高分貝向國人宣誓,一定會突破美國制裁,繼續賣油。

打從川普表示要恢復對伊朗制裁後,伊朗的原油出口就從4月的巔峰,也就是每日280萬桶的出口量,萎縮了1/3,伊朗10月的通膨率飆升到15.9%,貨幣更從去年的4萬里亞爾兌換1美元、重貶到15萬兌換一美元的窘境,擔心引火上身,到伊朗投資的廠商紛紛雨天收傘,法國天然氣與石油巨頭TOTAL道達爾,退出了伊朗油田開發案,飛機製造商波音、空中巴士,汽車商雷諾和寶獅,也取消與伊朗的合作。

但事實上,美國對伊朗的所謂「極限施壓」和「空前制裁」,最後還是留了一手,同意8個包括台灣在內的國家,在180天內繼續向伊朗進口原油,不過以目前台灣每日38萬桶原油的進口採購量,美國和沙烏地阿拉伯各占23%,阿拉伯聯合大公國19%,來自伊朗的進口一天只有1.65萬桶,占比小於3%,影響不大。

倒是2015年和美國共同簽署伊朗核協議的中俄、和同是北約的英法德,都不贊成,已砸下數十億美元,大舉投資伊朗的德國更是跳腳。歐盟內部也出現聲音,打算繞過掌控國際資金流動命脈的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建立SPV、也就是「特殊支付渠道」,或是像中國與伊朗過去以物易物的做法,繼續和伊朗合法做生意。

而美國對伊朗的「極限施壓」,究竟想得到什麼? 先前蓬佩奧開出洋洋灑灑12項要求,包括停止提煉濃縮鈾和彈道飛彈計劃,停止支持美國認定的中東「恐怖組織」,並停止威脅以色列、沙烏地阿拉伯等美國友邦等等。對於相對溫和的魯哈尼來說,或許這是美國迫使談判加速的手段。只不過美國的力道一旦沒有拿捏好,導致西方國家普遍認可的魯哈尼被民意推翻,那麼下一個伊朗總統,恐怕更將是美國手中的燙手山芋。

(民視新聞/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