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女力!當社會企業成一生志業/民視異言堂

出差旅行住飯店的備品,不論房客使用與否,總在房間清潔時就當成垃圾丟棄。美國某位科技公司副總裁成立了一個小公司,回收各飯店丟棄的盥洗備品,再製成慈善盥洗包,在拉斯維加斯推出移動式淋浴間,提供街友、無家可歸的民眾或第三世界國家難民使用。他們為飯店解決備品浪費的問題,自己收取到一筆回收費用以及原料,更提供衛生環境落後的國家或災民盥洗用品,創造三贏局面。

由日本一個社團法人經營的課後日間照顧與身心障礙庇護中心「夢生民」,表面上看,根本就是個貨真價實的咖啡廳。白天,身心障礙者員工經營著餐飲生意,到了下午四點之後,便開放某些空間化身為課輔班,免費陪伴普通班及身心障礙的學生或發展遲緩的學生。以咖啡廳餐飲營收支付身障者薪資、課輔師資等費用,如此循環。

在台灣,也有很多像這類關注環境、弱勢、健康、教育等等議題的社會企業,其中更有不少是女性創業。智利女總統Michelle Bachelet就曾經說過,「女性是天生的社會企業家」,正因為女性多半具備關懷、細心、堅韌、善於溝通觀察等特質,若再加上創意與巧思,往往能夠開創出貼近人們與社會需求的社會企業。

社會企業─再生木作場

於是,在這次的採訪過程中,我們看到鄭惠如將一般印象是將本逐利的餐館,轉化成為扶助弱勢員工生計的大家庭;劉修榮跟她的朋友們將一間小小的咖啡館變成青年學子、社區居民、弱勢朋友等不同階層彼此了解、互動的平台,甚至發展為資源回收再生的工作坊。轉換職涯的胡德琦告訴我們,她開能源規劃公司,不是為了賺錢,而是要把節能的概念帶進每個家庭,因為她不要下一代生活在空污的環境裡。她們有著不同的理念、創意與商業模式,卻因為體會到助人的意義,而同樣樂在工作,把這份工作當成一生的志業。

也許,媒體記者與影像工作也可以當成社會企業來經營,那麼,在扛著攝影機跋山涉水、挑燈夜戰看著成堆影帶的同時,「工作價值」便有機會成為支持下去的動力。

完整版影片:【民視異言堂】台灣新女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