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處逢生 街友如何重返社會?/民視異言堂

到底要稱「遊民」或是「街友」,才不算是歧視呢?其實無論叫作什麼名字,對社會大眾來說,這些無家可歸、睡在公園或車站角落的人,像是包了一層隱形遮罩,或是活在另一個平行時空的人,似乎距離我們很遙遠。

人從有家可歸、有固定工作和居所,到流落街頭之間,比想像中的要容易地多。這次的三位主角當中,在他們過去的生命歷程中,有人是工廠老闆、有人是幫派份子,還有人曾是酒店少爺,後來同樣都淪為街友。但街友身分,也不過是生命過程中的暫時狀態,其中兩位已經成功脫離遊民身分,成為脫遊者,另一位則在持續調養,希望早日獨立。

一位偉大的哲學家這樣說過:「一個人的本質,就是其社會關係的總和」。和家人、社會失去連結的人,似乎怎樣也無所謂,沒吃飯又怎樣?沒洗澡又如何?今天已經如此,明天的事明天再說。放棄、絕望;絕望、放棄,瑟縮在被遺忘的角落,反正沒有人在意,先喝茫了再說吧!撿個煙頭來抽煙吧!

街友進入社福機構,接受就業媒合,並不是什麼稀奇的事,來到 觀照園 新北市無家者中途之家 的街友們在就業輔導員協助下,從週末路邊舉牌,到清潔、保全等工作都有。困難的是,如何讓這些自尊心脆弱又不善人際互動的人,在工作崗位上待下來;另一方面,觀照園收容的街友,以老、病、殘為主,要讓他們成功「脫遊」,更是難上加難。園方社工指出,每年他們大約都有大約三分之二,十六、七位的住民,成功重返社會,有固定工作、固定居所。這是如何辦到的呢?

街友找到工作只是一個開始。一方面,園方和業主保持密切聯繫,有任何狀況便即時介入輔導;另一方面,找到工作後,觀照園會讓住民們待一段時間之後再離園,目的是要讓住民有一定儲蓄,基礎穩固後再離開。不過更重要的,是陪伴。觀照園的社工花了很多時間和住民相處、不斷打氣,讓這些和家人失去聯繫的「無家者」知道,這裡就是他們的家,有什麼困難都可以開口。

可能,人願意改變,是因為知道有人在意自己,並且擁有一個可以回去的地方。這些脫遊的人在外工作租屋,聯絡人都還是填觀照園,逢年過節,還是回觀照園圍爐。有人生病住院、乃至於往生,往往都還是園方出面協助處理。

完整版影片:【民視異言堂】你是我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