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鸚復育妙招!  學者放「假海鸚」吸引繁殖

海鸚是一種遠洋海鳥,能潛入水中覓食,美國東岸緬因州一帶曾經有過很多海鸚,但19世紀末因人類大量捕殺,數量銳減,美國鳥類學家柯利斯,從年輕至今,全心全意投入海鸚的復育,為了吸引海鸚回到生長的小島繁殖,他想出放置假海鸚的妙招,也為後來的鳥類復育開創了一項新方法。

更多新聞: 快新聞/響應世界動物日 陳柏惟介紹「平原剋鼠霸主」黑翅鳶

美國鳥類學家柯利斯20出頭時,第一次在美加邊境看到這像穿著燕尾服的海鸚,一見鍾情,他發現美國大西洋岸的海鸚數量,因19世紀末大量獵殺而銳減,因而立志要深入了解這可愛的海鳥,並幫牠們生存下去,1973年,柯利斯和同事專程前往海鸚鵡數量很多的加拿大紐芬蘭島,將健康的海鸚鵡寶寶帶回美國緬因州無人跡的小島。

鳥類學家柯利斯表示,「我們把來自紐芬島的海鸚寶寶,放在這些小巢裡,每天親手餵牠們吃東西,海鸚寶寶長到六週大時,就會從巢裡跑出來,自己跑到小島盡頭跳到水中游走了。」

不過,接下來的四年間,沒有一隻海鸚回到這裡繁殖後代,這讓柯利斯很不解。

柯利斯說,「所以我開始以海鸚的角度來思考這件事,我發現如果年輕的海鸚能記得這個島,牠們不上岸的原因可能是太害羞了,海鸚是群居的鳥類,喜歡和同類在一起。」

柯利斯左思右想,想出在島上放置假海鸚來吸引真海鸚的妙招,短短幾天,就見到成效,柯利斯表示,「這種利用假鳥的經驗,後來成為是現在我們稱為『社會性吸引』,『社會性吸引』指的是以人工製做的,假鳥、鳥音錄音、鏡子、氣味,人工鳥巢等方式吸引鳥類前來,這些方式是鼓勵鳥兒們,開始在一個新地方聚集。」

現在社會性吸引的技巧廣泛運用在重建海鳥的族群上,經過將近50年努力,小海鸚再也不需要人類餵養,在緬因州這個無人島上,去年共有188對海鸚築巢。

而在緬因灣一帶的五個小島上,總只1300多對海鸚居住。衛星定位技術能讓人更認識海鸚的食性,進而了解海洋氣候的變化。面對氣候和環境的變化,柯利斯是這樣說的,「我們要抱有希望保持創意,但也不能太過得意,大自然有很強的適應力,這就是大自然展現適應力的例子,只要我們能持續不斷的付出愛心。」

(民視新聞/綜合報導)

更多新聞: 澳洲大陸絕跡超過3千年 雷神男星力助"袋獾"復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