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早發現巴金森病!透過手指操每月 8 號自我檢測

每年的4月11日為世界巴金森日,根據健保資料顯示,全國約有8萬名巴金森病患者。巴金森病,又叫帕金森氏症,是一種神經系統退化性疾病,發生率在全球僅次於失智症。巴金森病隨著病程進展,病人的認知功能會退化、行走失衡易跌倒、肢體僵硬影響日常生活等,嚴重可能演變成臥床需要人照料;

更多新聞: 「舒跑Energy能量飲」四月上市, 全新首創配方:電解質加牛磺酸,有閃電最牛!

而除了動作症狀外,同時還可能伴隨著情緒低落、封閉自我等憂鬱症狀,如果對於巴金森病不夠了解,會是照護者在看顧上的一大挑戰。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對於緩解病程有很大幫助,除了能延緩失能時間的到來,也減輕家庭照護的壓力。台灣動作障礙學會積極推動「巴金森病手指操」自我檢測,呼籲民眾可養成每個月 8 號做檢測的習慣。

將右手伸直、手指打開,拇指與食指規律按壓 25 下,再換左手進行同樣動作。如果發現手指按壓速度變慢、停頓,或手指打不開、開合大小改變,都建議至神經內科做進一步檢查。

而當家中長輩出現手腳顫抖、肌肉僵直、步態遲緩等狀況時,多數人會以為是正常老化所出現的「老態龍鍾」,不需要特別就醫。其實要當心是罹患巴金森病出現的異常警訊,若不及時治療,會導致病人提早步入失能狀態。另外大家對於巴金森病的「動作症狀」較為熟悉,例如手會顫抖、姿態前傾、步伐變小、動作變慢、平衡困難等,不過巴金森病還可能造成一些「非動作症狀」,例如憂鬱、失智、睡眠障礙、意識障礙、性功能障礙等。

另外,巴金森病的外顯症狀除了影響觀感,也會造成患者生活品質低落。但在用藥策略上,醫師不會為了壓制外顯症狀,而開立高劑量、高濃度藥物來抑制動作症狀。高劑量的藥物雖可快速壓制動作症狀,但也可能造成藥效波動出現反效果,使病人出現手腳或身體不自主抖動、扭動等。

巴金森病需要長期與疾病抗戰,如果發病初期就能即時尋求神經內科醫師診斷,並且給予適當治療以緩解患者症狀,不只可以維持日常生活和工作,也能降低家人的照護負擔。

更多新聞: 安美諾美白修護霜 榮獲2023比利時世界品質評鑑大賞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