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頸時代 客家守護台灣故事開展
「硬頸」在客家辭典裡,帶有點貶低的意味,但台灣民主化過程中,客家族群表現出的堅韌意志,卻又將「硬頸」這個辭,轉化成堅忍不屈的正面精神。而100多年來客家族群守護台灣的歷程,今天起透過故事特展的形式,在苗栗的台灣客家文化館,完整呈現。

舞劇式的開場,要呈現的就是客家人的硬頸精神。1988年農民運動總指揮前立委林豐喜等人,一一蓋下手印,象徵「手」護台灣。

聲音來源:開幕儀式主持人:「請2位蓋上手印,共同守護台灣。」

這場特展,透過文獻、文物和影像,呈現從1895年客家先民突襲日軍的乙未保台戰役開始,到1988年抗議開放農產品影響國內果農生計,發起的農耕機進攻總統府,還有1993年美濃反水庫運動等等,100多年間,台灣歷史上重要的民主運動中,看起來溫和的客家人,展現的「堅忍不屈」的硬頸精神.

客家委員會副主委楊長鎮:「客家人不是保守的民族,客家人不是驚怕閃躲的民族,客家人是敢反抗,敢反動敢造反的民族。」

客家文化發展中心主任何金樑:「我們要表達的是每個族群,對台灣這片土地都有貢獻,都有不同的奉獻跟參與。」

這場展覽,去年曾經有部分史料在總統府展出,現在以更完整的形式,甚至也納入客家籍文學作家的新文學運動,在苗栗的台灣各家文化館多元呈現,要讓民眾更了解客家族群的堅毅果敢的民族性。

(民視新聞/邱俊超 苗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