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金「純度不足」? 奧運恐雪崩式下滑

台北世大運今天(8月30日)落幕,台灣勇奪26金,創下參賽史上最佳奪金紀錄,全民因此大大振奮歡喜。但是開心之餘,如果扣除主辦城市新增項目滑輪溜冰,金牌數就幾乎腰斬。專家提醒,國際賽事重點項目,台灣選手整體不算理想,如果想在之後的亞運甚至是奧運拿下好成績,要趁現在民氣可用妥善規劃。

順利衝線,拔得頭籌,滑輪溜冰成為台灣金牌庫,這回世大運,台灣一共拿下26金,創下參賽史上最佳成績,舉國歡騰,還要舉辦選手大遊行慶祝。

但如果仔細檢視,扣掉滑輪溜冰和武術,金牌就剩下快半,也讓人擔心,金牌的純度似乎有點低。


師大體育系教授程紹同:「因為像滑輪溜冰來講,它也不是亞奧運項目,所以這些項目雖然奪牌,以亞奧運這樣的標準來講,它的含金量真的是弱一點。」

畢竟運動場上超級殘酷,得牌真的不容易,只是滑輪溜冰目前並無法成為亞、奧運的正式項目,只能說是「非主流」項目,而國人關注的射箭,還有花上數千萬元培訓、卻尋求衛冕失利的「國球」棒球,都慘遭滑鐵盧,就怕之後亞、奧運,台灣獎牌數會面臨「雪崩式下滑」。


體育暑2018亞運訓輔委員張思敏:「這一次會拿這麼好的成績,是因為在台北舉辦,天時地利人和,體育署把世大運跟亞運綁在一起,亞運跟奧運綁在一起,這個階段都同時發展,我們要衡量我們自己的人才在哪裡,我們的強項在哪裡。」

專家開藥單,建議要從小開始培訓,賽訓一條龍,但更重要的,還得投入經費,挑選適合項目,專門培訓選手,把目標放更遠。

師大體育系教授程紹同:「一些選辦項目我們大部分都能如期,拿到金牌,有達到這次策略目標,其實是正確的,這當然可以作為調整,未來我們整個挹住在競技運動項目,經費分布的一個參考。」

體育暑2018亞運訓輔委員張思敏:「這個運動項目東方人自己要選擇,亞洲人的強項,譬如田徑裡面日本韓國就會以長跑,大陸就是以競走,譬如台灣是個島,其實我們水上帆船,還有海的部分,都是可以開拓的。」

儘管世大運把國人團結一條心,但就怕大家只是一時熱情,畢竟選手奪牌獲得榮耀與掌聲後,選手培訓、保障,以及國家規劃重點,都得藉機好好思考。

(民視新聞/徐葳倫、賴冠諭 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