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時鐘控制身體 人的一天竟非24小時!?

很多人可能都有這樣的經驗,就是在長途飛行後,必須調適時差的問題,因為每個人都有內在的生理時鐘。今年(2017年)諾貝爾醫學獎的內容,正是找出了控制生理時鐘的蛋白質,也再度提醒世人,注意自己身體裡成千上萬個生理時鐘。

2017年諾貝爾醫學獎頒給3位美國的遺傳學家,他們發現了人類生理時鐘的秘密,成功分離出一種控制生物正常晝夜節律的基因,簡稱「PER蛋白質」,它在晚上累積、在白天釋出,世人也因此得以更留心,生理時鐘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睡眠,以及新陳代謝。

早上起床,其實我們不需要鬧鐘,在我們每個細胞裡,有萬億個生理時鐘,生理時鐘決定我們的大腦和身體該做什麼。

一般來說,早上10點~12點是工作最有效率的時間;中午的時候,血壓最高;下午3點,牙齒最不敏感,適合去看牙醫。生理時鐘也會在晚上開始療癒過程。科學家半世紀前就做過一個實驗,讓自願者住在一個見不到陽光的房間,沒有電話、沒有時鐘,完全與世隔絕。接下來的幾週發現,每個人的作息都變不同,但是日子似乎變長了,每人1日周期不是24小時,而是25小時。當時科學家認為,24小時的規律,需要藉由陽光進行辨識。自從人類進入工業時代,加上從早到晚的輪班制,生產雖然更有效率,但早在1920年代,就傳出集體失眠症。尤其是在夜間工作的人,因為機器不會知道晚上到了,但是我們的生理時鐘會曉得,違反生理時鐘,對新陳代謝不好,精神上容易感到沮喪,進而傷害健康。

然而現代人,由於工業科技帶來便利生活,夜間活動變多,商店結束時間越來越晚,甚至24小時營業。人們回到家後,又被電視、電腦盤據,讓現代人越來越晚睡。2017年的諾貝爾醫學獎,有關生理時鐘的研究,對現代人也無異是一記警鐘。(民視新聞廖林麗玲、陳詩詠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