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下而上參與決策 北市府將續推參與式預算

什麼是參與式預算呢?簡單的說,就是民眾認為週邊的公共設施環境需要改變,可以透過提案向縣市議會申請,一但通過就可以獲得補助,2016年台北市就通過71件的參與式預算,讓市容變得更好,市長柯文哲說,一開始政策上路,難免跌跌撞撞,但是市府會繼續推行,落實全民政府的施政方向。

從台北市長柯文哲手上,接下感謝狀。因為透過參與式預算,過去1年,有71件由市民自己提案的公共政策或建設,得到市府提撥預算補助,為了感謝提案人,北市府舉辦感謝會表揚,像是福林里區民活動中心外觀,畫上可愛的貓咪,就是通過參與式預算,得到經費改造。

從新移民教育政策到公園美化,都是透過參與式預算提案爭取。只要年滿16歲的市民,或是在北市就學就業的民眾,在區民大會發起提案,經參與式預算審議會審查,通過i-Voting,議會通過預算後,市府就能撥款補助。

台北市長柯文哲:「參與式預算就是說,政府有一部分的錢,拿出來給居民決定這錢要怎麼花,這個開放政府全民參與公開透明,這是個政治的理想你知道嗎,但是我們是透過,這個參與式預算的方式來把它實現,做一定會踢到鐵板你知道嗎,但是你在一次又一次的進步當中,你會越來越好。」

參與式預算提案,以信義區人口數將近20萬人來說,i-Voting同意人數,要超過約2660人左右,才能成案。柯文哲強調,透過民眾的參與,可以讓台北市更好,落實開放政府、全民參與的施政理念。(民視新聞李志華、欒秉宙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