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稻蛙結合」研發巨型水稻 解決糧食浩劫

小時侯常背的《憫農詩》,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米是民眾的主要糧食,多吃米飯不但可以降低膽固醇,還能減少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台灣的地理環境和天氣狀態相當適合水稻栽種,一般來說,水稻一株高為110公分左右。現在在中國湖南,則是透過新技術,培育出巨型水稻品種,這個品種高達200公分,而且抗倒伏性強。另外,研究員也透過水稻和青蛙、泥鰍、一種「稻蛙結合」的方式,產生經濟效應。

更多新聞: 彩色基改水稻也能吃 帶動農村觀光創商機

湖南長沙的水稻實驗養殖區,最近適逢稻粒成熟的灌漿期,稻田黃綠色一片,低頭下看,成群的泥鰍結隊,隨著水流亂竄。水深深度頗高的水稻田,替專門捕食農作物害蟲的泥鰍、青蛙,孕育出適合的棲息環境。

長沙的水稻養殖基地,在中科院農業生態研究所的帶領培育之下,產出新品種的「巨型水稻」,水稻平均1株有2公尺,比人還高,而稻粒近看差不多有花生米大,加上稻桿粗,直徑有2公分,因此也有效對抗倒伏。經過分裂過程,平均每棵水稻有40個稻穗,穗粒數量有的高達800粒,每千粒的稻穀重28克左右,計算下來,一畝田的產量可達一千公斤。

由於巨型水稻的生育期長達160天,還和泥鰍、青蛙等動物生長週期相近,讓農民可以一併管理。水稻不噴灑農藥,而是利用青蛙吃掉害蟲,採用稻蛙結合的方式,一來充分利用土地,二來養殖青蛙,讓養殖戶一箭雙雕。

巨型稻和青蛙、泥鰍的共生模式,不僅減少病蟲害,也提升稻米產量,但當前目標主要是應付對糧食的需求。隨著中國人口快速增長,但食物供應卻未能趕上人口增加速度。在耕地面積減少下,中國當今總計14億多的人口,也面臨糧食浩劫。

雖然透過新培育技術,長出「巨型水稻」,但要走向大面積培育,甚至全面推廣,還面臨許多未知挑戰。專家直言,要如何維持巨型水稻的一定產量,成了當務之急。

為此中科院農業生態研究所,在長沙開墾了30畝生態綜合種養模式,他們採用零化肥、零農藥,有機生產方式,這與現有的稻米種養模式相比,稻米產量多出一倍,連同青蛙、泥鰍的存活率也提升。但目前巨型水稻尚在實驗階段,何時才能向外推廣,仍有待時間驗證。

(民視新聞/綜合報導)

更多新聞: 二林香田國小感恩會 田野大啖割稻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