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基改水稻也能吃 帶動農村觀光創商機

最近這幾年來,台灣各地掀起一陣彩繪稻田的風潮,但你知道原本綠油油的稻子是怎麼變色的嗎?簡單來說就是改變基因,讓水稻的稻穗和稻葉都能依據需要而變色,而這些彩色水稻種出來的米也是可以吃的,彩色水稻技術的突破,讓稻子不但能吃,還能帶動觀光創造商機。

更多新聞: 防疫大戰!科學家創「基改蚊」盼滅登革熱

稻田裏出現可愛的熊大兔兔,或是笑瞇瞇的媽祖,就連布袋戲裏的素還真,甚至電影惡靈古堡劇照都能用水稻彩繪出來。稻田變成畫布,繪出一幅幅精彩的作品,美麗而繽紛,靠得就是五顏六色的彩色稻葉。

彩稻是怎麼變出來的?農試所將「誘變劑」加入稻米種子,讓它產生基因突變,培育出來後,篩選目標品種再進行繁衍。

簡單來說就是改變基因,經過改良後,目前有紫黑色、紅色、黃色、和白色等10個品系。以黃稻葉為例,因為葉綠素合成量少,呈現胡蘿蔔黃;而紫稻葉則是因為花青素多,所以就變成了紫黑色。利用顏色的深淺,勾勒出字體或圖案。不只稻葉,連稻穗也能變色。

農試所嘉義分所副研究員廖大經指出,「它是紅色的彩穗跟黑色的葉子,所以它是兼具彩葉跟彩穗兩種特性,(彩稻米)它可能口感不是那麼好,那還有一個就是說它彩稻如果,要去碾米的話它比較麻煩,所以幾乎很少有人拿彩稻來食用。」

彩稻與有色米不同,種出來的米仍然是白色的,並不會因為外表變色而改變,因為觀賞價值大於食用價值,米好不好吃反而不是重點。農業新技術,讓稻米不再只能填飽肚子,一幅幅的彩稻田,成為農村帶動觀光的新武器。

(民視新聞/洪明生 屏東報導)

更多新聞: 中研院研發種植水稻新技術 助解決糧食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