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報》創辦人張正 解讀東南亞移工議題

在今日台灣的街頭巷尾,隨處可見操持外國口音的東南亞民眾,從家事服務到各工事現場,稍加留意都能見到他們。這些外籍朋友離鄉背井遠渡來台工作生活,是維持台灣近年經濟的重要棟樑,他們辛勤勞動的身影也成為台灣的「最美的風景」。

更多新聞: 追逃逸移工!見警一哄而散 狂奔1km逮9人

下班後,他們卸下「勞動者」的裝扮回歸個人,其實也有著豐富的文化生活,在南勢角經營「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的店長張正,今夜特地來到「夜深人未靜」,要來跟觀眾朋友談談這些外國朋友的「文青生活」。

「關於『移民工文學獎』,可否跟我們說說這個獎項的設立初衷?」喜愛閱讀文學著作的馮光遠,對於各種獎項的設立目的總是特別感興趣,「這個文學獎,今年已經辦到第五屆囉!」張正略帶靦腆地表示,之所以辦理這個獎是有感於「閱讀」這個文化行為,對於當事人與旁人而言,其實是非常重要的舉動。

「閱讀與寫作,讓我們記得自己還是個『人』,而不只是勞動的『工具』。」已經完成「暖機」的張正,以感性的口吻流暢地訴說,在我國開放外籍勞動者來台工作已逾二十年的今日,傳統觀念上仍存在把這些重要的朋友們當作「長工」,視他們過量的勞動付出為理所當然的情況,而閱讀與寫作是非常「人性」的舉動,將在提醒這個社會,他們是「人」而不是「工具」。

馮光遠追問:「他們的創作,是以『母語』寫成嗎?」,張正說:「是,我們希望能藉由最質樸的母語,讓他們書寫最切身的故事。」而正如同台灣近年興起的「母語書寫」,在最常被強調的「台語」、「客語」以外,這些來自菲律賓、印尼、柬埔寨等國,也被列入「母語書寫」的範圍。事實也證明,作者以母語寫就的作品,往往蘊藏著最深刻的能量與情感,張正說:「這種多元與深刻所帶來的『同理心』,就是我們的訴求。」多虧文化部與社會個企業的補助與支持,「移民工文學獎」至今已舉辦第五屆,張正戲謔地說文學獎本身也像移工,尚未能形常態的制度,對於馮光遠「未來期許」的追問,他瀟灑地兩手一攤「就盡人事聽天命囉。」

究竟這多達七十萬人的移民工族群,在台灣還有哪些文青生活呢?請鎖定今晚十點民視交通台「夜深人未靜」。

(民視新聞/劉哲豪、林妤亭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