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署推「源頭減量」 甘蔗渣吸管、二次塑料創商機

2018年6月初,環保署跟民間業者聯盟簽署「綠色協議」,希望創造更大產值;除此之外,「源頭減量」、「二次塑料」也是重要課題!國內有一群年輕人把甘蔗渣拿來做成甘蔗渣吸管,紅到國外去;彰化甚至有業者從事廢塑膠料長達38年,1年回收量達6萬噸,國內回收不夠還從國外進口,把廢塑膠拿來製成二次粒料,可以做成盆栽、桶子或是工具箱等,一起來看國內的循環經濟奇蹟!

更多新聞: 超商推出熱甘蔗、檸檬汁!麻油雞腿麵線也吃得到

堆高機送來一袋又一袋的廢塑膠,堆滿整個工廠。不管是工廠廢塑膠,或是像牛奶瓶這樣的民生廢棄物,經過粉碎、清洗、混料跟染色。接著押出製粒,產出有用的二次粒料,1公斤可以賣到1美元,用途非常廣,可以拿來做成盆栽、桶子或是工具箱等物品。

38年前,工廠一年回收的塑膠只有700噸,如今已經增加到6萬噸,其中有20~30%從國外進口,循環商機持續擴張。從源頭開始減塑的案例,還有南投這一群年輕人,他們把甘蔗渣壓製成聚合原料粒子,研發出甘蔗渣吸管。甘蔗做成的吸管可以耐高溫55度,放到零下20度低溫也不會裂開,因為不含塑膠成份,就算燃燒也無毒、無煙,拿去掩埋經過180天,可以分解超過90%。

減塑的同時還能創造商機,為了提升更多產值,環保署也跟民間業者組成的三大聯盟,簽署綠色協議。

環保署長李應元說:「有法令的限制這就是政府的產業界處理這一塊的時候,它受到限制的時候,我們在相關法令部份就給他鬆綁,過程可能初步資源不足,政府就給你一些補助,政府和民間一起弄彼此變成夥伴關係,我們要讓民眾知道這是一個循環經濟,不只是環保,不只是道德,它是有實際的利益,它是可以帶來就業機會,它是一個幾千億產業的商機。」

公、私部門攜手合作,創造經濟與環保雙贏局面。

(民視新聞/綜合報導)

更多新聞: 循環經濟亮點!環保署為「再生粒料」尋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