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港珠澳大橋通車 政治意圖凌駕經濟效益

港珠澳大橋日前開通,這條長55公里,全球最長的跨海橋梁,將串聯香港,珠海,澳門三地,中國對此極力讚揚,表示這將能大幅加強彼此交流,帶動經濟發展,澳門基本上也表支持,但香港這邊爭議可就多了,包括興建預算嚴重超支, 工傷意外頻傳等,另外更有人質疑,這座大橋的政治意涵大過經濟效益。

大橋串連港澳珠海三地 通車典禮成港宣傳片

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三地的港珠澳大橋,全長55公里,是全球最長跨海大橋,也是中國第一條集橋梁、雙人工島以及隧道為一體的跨海通道,主樑鋼板用量高達42萬噸,相當於60座艾菲爾鐵塔的重量,橋面面積達70萬平方公尺,相當於98個足球場,動工九年後,這個耗資飆破台幣六千億的浩大工程,終於在23號開通。

港珠澳大橋一通,以前香港到珠海三個鐘頭的陸路行程,可以大幅縮短到三、四十分鐘,另外如果和搭船相比,穿梭巴士的單程票價約台幣260元,比船票的700元少了一大半,而且船班一兩個小時才一班,穿梭巴士則是平均15分鐘一班,外加24小時營運,價格和便利性都更勝一籌。

一橋跨三地,讓港珠澳形成一小時生活圈,中國媒體盛讚這條大橋打通了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經脈,為香港的經濟發展鋪橋搭路,只是都還沒享受到大橋帶來的商機,香港財庫就己經大失血。

港珠澳大橋的主橋預算是由三地共同合資,主橋以外的口岸設施和連接道路,興建費用則是三地各自負責,為了大橋的相關工程,港府嚴重超支,至今已經撥款約4800億台幣,相當於每位香港市民得為大橋支付台幣6.5萬元,但目前大橋通行以大眾運輸為主,私人汽車只開放五千輛,而且還得經過複雜申請程序才能拿到許可,難怪被批是不符成本效益的大白象工程。

除了太過燒錢讓各界砲聲隆隆,施工品質屢屢出包也引發質疑,太過燒錢讓各界砲聲隆隆,施工品質屢屢出包也引發質疑。工傷死亡事故多,被港媒諷刺為血汗奈何橋,其實它也是生態的殺手。

白海豚數量急劇減少 港珠澳大橋正是元凶

身上呈現淡粉紅色的中華白海豚,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海上大貓熊之稱,也是香港的吉祥物,但這深受市民喜愛的海洋動物,近年來數量急劇減少,去年香港水域內更只剩下47隻,創下新低,興建港珠澳大橋帶來的汙染和噪音,就是嚴重威脅白海豚生存的因素之一。

種種爭議,讓這座被中國熱捧的世界級大工程在香港出現了不少反彈聲浪,但更令香港人抗拒的,恐怕是它的政治意涵。上個月底,連接香港九龍和深圳的香港高鐵才正式通車,一個月後,港珠澳大橋也跟進開通,兩項重大工程總共耗費港府超過台幣8千億的巨資,擺明穩賠不賺,但還是要蓋,引發外界質疑中方是想藉發展經濟之名,行伸手掌控之實。

又是高鐵,又是大橋,北京想加快港中一體化的企圖明顯,不過交通網的更緊密聯繫,是否也代表香港人民心也跟著回歸,恐怕是個大問號。
(民視新聞/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