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顛覆傳統 跨足運輸業在台怎生存

Uber不斷衝撞台灣法規,除了日前「運輸管理規則103-1條」修法暫停公告;先前因不服遭開罰1億元及勒令停業打行政訴訟,法院大前天也以公路總局無管轄權,判開罰無效,看似利多,但Uber以資訊業跨足運輸業,顛覆傳統由計程車壟斷的市場,不只台灣,全球都引起爭議,昨天在發源地美國雖成功IPO,也因鉅額虧損、加上多州Uber司機抗議,影響IPO估值與股價。到底Uber有何魅力?台灣駕駛為何不願接受交通部轉「多元計程車」解套方案?各國又如何管理?來看我們專題追蹤。

看似都會白領,但剛忙完業務公事,就趕緊到停車場,開工了...,實地上車跟訪,上線不到5分鐘,馬上生意上門,熟練詢問,鄭先生曾全職開Uber長達2年,儘管如今轉為兼差,但一天不開車,就渾身不對勁。

開Uber,彈性大,依照大數據分析,平均1小時就能夠接2、3個單,每趟平均300元,不論全職、兼職都算穩定收入,是很多Uber駕駛不願放棄的理由,偏偏也是小黃司機們最深痛惡絕的原因。

鄭先生坦言習慣APP接單方式,很難回到路邊招車模式,對交通部提出的「多元計程車」方案,同樣難以接受,UBER跨界爭議,始終難解。

即使在Uber起源的美國,也只有17州合法自用車載客,誕生地加州更沒給Uber任何優待,還另訂「網路運輸業」管理,科羅拉多州也限制駕駛時數,在歐洲,英國有條件管理,但義大利、西班牙至今仍不合法。韓國則在2014年要求Uber司機和車輛都必須有計程車營業執照,日本只允許在計程車不發達的京都偏鄉開放。

台灣同樣面臨計程車與Uber、傳統與跨界的拉扯、衝突,各國作法值得政府跨部門思考提解方。

(民視新聞/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