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新聞/國內首見SFTS病例 患者疑遭蜱蟲叮咬

疾管署今(19)發布消息指出,台灣首度出現「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SFTS)確診病例。患者為北部70多歲男性,11月3日住院時醫院通報疑似登革熱,但為陰性反應,後經防疫人員深入檢驗,13日判定是SFTS病毒陽性。目前病患仍在加護病房昏迷中,病況嚴重,初步判斷可能是遭蜱蟲叮咬,但確切感染源尚待釐清。

更多新聞: 又來?中國爆發「蜱蟲病毒」7人喪命 被咬到恐高燒不退器官衰竭死

疾管署台北區管制中心醫師陳孟妤表示,患者為退休人士,近期未出國,但常至北部山區活動,10月24日陸續出現發燒、嘔吐等症狀,後傷口開始出疹、意識模糊,目前仍在加護病房隔離治療中。

根據疾管署助理研究員李泱表示,接獲通報後,隨即進行個案居住地及周邊進行環境調查,但病患因意識模糊,尚無法確認確切活動範圍。防疫人員在個案住家附近未採獲蜱蟲,但因病患有山區活動史,研判曾遭蜱叮咬可能性高,將進一步針對其野外活動地進行調查,釐清感染源。此外,因有傳染疑慮,已追蹤同住家人及就醫接觸者共68人,目前均無不適症狀,將持續監測至11月27日。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說明,SFTS為蜱媒病毒感染,透過蜱蟲叮咬傳播,2009年首度於中國發現。今年中國、日本、南韓皆有確定病例及死亡病例,致死率曾達三、四成,但醫療逐漸進步,致死率降至約5%至15%。疫情多在5至10月,主要發生於山區及丘陵地區,國外曾有蜱蟲隨候鳥遷徙跨境傳播疾病之案例。

羅一鈞解釋,SFTS潛伏期為7到14天,被蜱蟲叮咬後,傷口處會出現紅腫、蜱疹、水皰或瘀斑,也會有發燒、噁心、嘔吐等症狀,血小板和白血球也會減少,影響凝血功能,少數病患會有多重器官衰竭,嚴重者可能死亡。針對這個疾病,目前沒有特效藥和疫苗,但透過積極治療,近年來死亡率已大幅降低。

至於傳染途徑,羅一鈞談到,主要是被蜱蟲叮咬,但若接觸到患者高濃度病媒血液或屍體,可能會人傳人。目前中日韓三國共約有一萬個病例,僅有20例人傳人的案例。至於患者確切活動範圍僅能知道是在北部山區,詳細位置尚未確定。

羅一鈞呼籲,現雖非蜱蟲活動季節,但進入春夏後,民眾到山區、丘陵等野外活動時,還是應注意防蜱叮咬,避免在草地、樹林等環境中長時間坐臥。結束戶外活動後,應檢查是否遭蜱蟲叮咬或附著,若發現遭蜱蟲叮咬,應使用鑷子夾住蜱蟲的口器,小心將其摘除,避免口器斷裂殘留於體內,並儘快沐浴更衣,降低感染機會。目前已成立疫情小組,也在昨(18)日召開專家會議,近期會公告此疾病危國內法定傳染病,提醒民眾和醫師提高警覺。

台大公衛學院副教授、昆蟲學專家王錫杰針對蜱蟲做出說明,他表示,主要病媒「長角血蜱」多出現在中日韓,台灣雖較少長角血蜱,但有次要病媒「微小扇頭蜱」,還是有感染風險。至於家貓家狗身上的蜱蟲,則和上述的野外蜱蟲不同,民眾無須過度恐慌。

(民視新聞網/劉芳妤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