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翠藝術:永不褪色的皇家奢華工藝

源自戰國時代的綺麗裝飾

「點翠」是一種將翠羽沿延胎底黏貼形成裝飾圖樣的工藝,在中國古代器物中,自髮飾、衣飾、首飾乃至扇面、插屏、盆景甚至建築裝飾上都可以見到。尤其是明清以降,均取翠鳥的羽毛為材料,它們擁有特殊的微觀結構,因此會在不同的光線照射下輝映出不同的藍色光澤,匠師們運用此特點將翠鳥羽毛點綴在各式各樣的飾品或器物上,便成就點翠的璀燦魅力。

而翠羽裝飾據現存文獻記載,最早可追溯至戰國甚至春秋時代。在〈買櫝還珠〉中,「櫝」即是取木蘭樹為材,經桂椒熏香,再用珠玉、赤色的美石及翠羽點綴製成的盒子。早期文獻中的「翡翠」也不同於目前市面上代指的緬甸玉,而是指翠羽裝飾。戰國時代的《禽經》中說:「背有彩羽曰翡翠。」東漢許慎著述的《說文解字》中,亦有釋:「翡,赤羽雀也;翠,青羽雀也」意即「翡翠」二字皆指雀鳥,證明了這項裝飾工藝悠久純正的傳世血統。


令行禁不止的致命誘惑

由於翠鳥羽毛顏色的形成,是光線經翠羽結構散射後產生的結果,類似海水及天空,實際上並沒有顏色,但是遠遠看去卻能呈現藍、靛、紫一樣的原理,因此不會像色素一樣褪淡,而有「永不褪色」之說。而點翠製作又講究色彩濃度、羽毛光澤都要均勻,除了最頂級的「軟翠」只能取翠鳥頸後的細軟羽毛,兩側羽翼與尾羽的「硬翠」至多也僅28根;每隻翠鳥的顏色不同,健康與病死的翠鳥色澤又不相同,因此要找到數量足夠且適當的翠羽實非易事。

1958年出土的〈明萬曆皇帝孝端皇后鳳冠〉修復,共需200隻翠鳥,但每篩選近100隻才能找到5、6隻合用者,因此點翠歷來不只價格高昂,更因其捕殺行為備受爭議。崇尚簡樸的漢代便不特別風行點翠,宋太祖更因為女兒永慶公主衣服上「貼繡鋪翠」而斥責道:「妳出身富貴,應當惜福,怎麼可以帶頭穿戴這種造惡業的東西?」後便下令「禁鋪翠」。直至徽宗繼位,才有臣子重提點翠解禁之事,但仍受到否決。


從貴族標配到戲曲傳承珍寶

雖然不為官中所接受,但點翠禁忌性的美麗仍然迷惑著眾生,在民間並未完全地被遏止根絕。尤其是有清一代,宮中允許點翠裝飾的大量使用,更上行下效地掀起了點翠在中國的時尚風潮。

清廷設有「皮庫」專門收集、管理翠羽,「點翠匠」負責製作「翠活計」,以滿足點翠在宮中的泛用。清末民間富庶之家也常置辦點翠首飾為嫁妝,成為身份地位的象徵,甚至連所用的翠羽都有等次不同,也有企圖用燒藍、琺瑯等取代點翠的做法相繼出現。但由於點翠可以在不同光線下,煥發出蕉月、湖色、深藏青等多種迷人色澤,因此地位仍無動搖。直到西風東漸帶動審美變化、翠羽稀絕,而中國最後一座點翠工廠在1933年宣布關閉後,點翠工藝也就此奏起絕響。此後點翠的最大宗便是戲曲界的名角,他們通常會有一套訂製的點翠頭面,也成為今日戲曲藝術傳承的一部份。


資料來源:珠寶商情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