琺瑯藝術 超越時間的明火之美

「琺瑯」由音譯「佛菻」而來,最早可追溯至拜占庭帝國,於元代末期傳入中國。琺瑯的釉料多以石英、礦物、長石為主要材料,其製作原理及釉料調配近似於瓷器,成品的表面呈現出近似玻璃質的釉彩工藝藝術品,按其製作技法可大致分為「掐絲琺瑯」、「微繪琺瑯」和「內填琺瑯」。在明代「格古要論」一書中已經提及此工藝,當時的琺瑯工藝為「掐絲琺瑯」,所謂「掐絲」指的是將銅絲盤出的花紋圖形黏貼在金屬胎上,並融入了中國傳統金屬工藝的鑲嵌、鑄鑒、彩釉等複合工藝,經過多次反覆的填入釉色、高溫燒製,最後再經過打磨、鍍金等工序始成,在中國又有別名為「景泰藍」。

約1882年由法國Lucien Falize所設計之華麗琺瑯座鐘

而「微繪琺瑯」起初多盛行在歐洲,主要是由中古世紀的宗教藝術產生,微繪琺瑯的製作方式要先將金屬胎燒上一層透明釉底,之後再運用釉料於胎底上進行繪畫,最後入窯烘燒完成。設計上擅用鮮豔奪目的色彩作為風格展現,亦是西方藝術精萃之美。

清代琺瑯香爐


「內填琺瑯」的製程則相似於掐絲琺瑯,差別在其花紋圖形是透過鑒刻、敲壓或腐蝕形成,填入釉料後則產生厚薄不同的層次,透明的釉色與胎色、花紋相互輝映,呈現另一種層次之美。「內填琺瑯」在清初時期與「微繪琺瑯」經海舶一起傳入了現今的廣州一帶,這些琺瑯工藝深受當時康熙皇帝的喜愛,使得清代的琺瑯技藝達到顛峰。在當時琺瑯器的應用除了宮殿廟宇和外賓膳宴以外,只有當朝皇帝才能使用,其地位凌駕於瓷器之上,可見當時琺瑯器的精緻珍貴與地位之尊。

俄羅斯1908-1917銀鍍金掐絲琺瑯菸盒


琺瑯燒結後色彩絢麗,具有寶石的光澤與彩度,耐腐蝕、磨損、高溫,還防水防潮,不變老不變質,經歷千年不退色,光彩依舊,一直是皇家喜愛的技術,也足以象徵人類對於工藝表現的極致追求。

資料來源:珠寶商情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