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禮納里的蝸牛 在唱歌/民視異言堂

十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我和蕭惟任走訪了屏東縣的禮納里社區,那是大社、瑪家、好茶等部落在八八風災過後一年遷村落腳的地方。世界展望會援建的歐式小屋,成為他們永久的家,斜式的屋頂、石砌的磚牆、木造的房,沿著平緩的坡地鋪排而上,再加上靚麗的陽光與蔚藍的天空,所以有人把這裡稱為「屏東的普羅旺斯」。

台灣兒童合唱團禮納里團隊的孩子,大多數是長期受到展望會資助的學童,在那裡,我們遇見了阿克力跟雨喬。不過,孩子們在家庭經濟的弱勢及需求,並非這回報導著墨的重點。因為我們知道,他們是有人幫忙的,而且是長期、有制度、有規模、有計畫的協助。

阿克力在去年失去他最親愛的父親。採訪的第一天,他的母親重感冒,讓這孩子接連三天都十分擔憂母親的健康,難以專注受訪。從他的言語神情間,我們了解到父親的驟逝,使他內心產生了極大的憂慮不安,因為害怕再失去任何一個親人,所以無形中就把每個家人身體健康的責任,扛在自己小小的身上。

我的聲音可以唱到高音Mi,如果肚子再用力的話,可以唱到Fa。

雨喬背負在身上的重擔,是很多人對她的期待。她有著嘹亮的嗓音,頂著團內最高音的頭銜,大家都認為她應該是台灣兒童合唱團裡,拿起麥克風在萬人面前獨唱的那個人。但是,「姊姊比我會唱歌,我沒有姊姊在旁邊,我不能上台,我怕唱錯。」她的恐懼使她裹足不前,不但失去了今年演出站在舞台獨唱的機會,錄製合唱專輯也得跟別人分享獨唱的位置。

從這群孩子的生命故事,看到他們內在的需要。常常聽到一句話:「不要在孩子成長的時刻缺席」,但反過來想,我們又該選擇什麼方式、什麼心態在孩子的成長時刻裡「出席」呢?如同社工老師說的,他們實在無法幫孩子解決生活遭遇的各種艱難,也很難真的改變什麼而使他們一夜之間成功、自信、快樂;但他們卻在孩子們的成長路上,紮紮實實地陪了一段。只要能讓孩子感受到,困難時有人關懷陪伴,他們並不孤單,那麼,面對未來那麼長的人生,孩子們就有可能體會到,其實眼前這些挫折,在生命的長河裡,僅僅只是「至暫至輕的苦楚」,將來要成就的,是「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

禮納里,其實是個很新的部落名字。孩子們的家鄉,原來是在山的另一頭,海拔八、九百公尺的地方。

採訪過程中,孩子們一直練唱著一首歌《蝸牛》,他們也的確像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小蝸牛,糾結在生命中太多太多的擔憂、無奈,甚至是苦難,每個人都在渴望等候著恩典與祝福。這門學習交託仰望的功課,也是我們每個人身上,沉重又不得不背負的殼。

完整影片:【民視異言堂】聽見‧禮納里的蝸牛 在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