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現 Walkman 攜帶性精髓並汲取 WM1A 高音質精華, Sony Walkman ZX300動手玩

在去年 IFA 展會, Sony 針對旗下中高階 Walkman 產品導入新世代的架構之後,推出了作為 70 周年紀念的 WM1 旗艦級播放機與 A30 主流級播放機,不過在兩個系列中間有不小的產品鴻溝,在今年則以全新的 ZX300 做為彌補 WM1 與 A 系列的中高階 Walkman 機種,以兼具行動力與高音質,並加入新功能作為 ZX300 的特色。

關於 WM1 可見先前評測:Sony 70 周年 Signature 三部曲:金碧輝煌與沉穩低調的 WM1Z 、 WM1A 高音質隨身播放機

關於 A30 可見先前評測:在輕巧、高音質與續航力取得平衡的音樂播放器, Sony Walkman A30 動手玩

高音質與攜帶性兼得為 ZX 系列賦予新的使命

照片為 ZX100

談到 ZX300 ,不少人會想起在兩年前所發表的 ZX100 ;說到 ZX100 ,對筆者而言是一款有些失望的產品,當初定位在 A20 與 ZX2 之間,但整體設計較趨近基於 A20 的強化版本,操作介面仍以螢幕下方的物理面板,操作面板的質感與鋁合金機身有些格格不入,而調音也過於重視低頻,但 ZX300 並非 ZX100 的後繼機種,而是一款全新設計的產品。

關於 ZX100  可見先前評測:回歸純音樂播放本質的 Hi-Res 音樂播放機, Sony Walkman ZX100 動手玩

關於 ZX2 可見先前評測: 聚沙成塔的音響玄學結晶, Sony Walkman ZX2 動手玩

原廠所提供的官方保護特設計雖類似 WM1 系列採用黑色皮革,不過掀蓋設計並非 WM1 系列的下翻式設計,而為 A30 、 A40 原廠保護套的側掀式,內部依舊是使用塑膠材料作為固定 ZX300 的方式,上蓋具磁性吸附設計,皮革的厚度比起 A30 、 A40 的保護套外層厚了不少。

外型近似於 ZX100 實質設計卻截然不同

要說 ZX300 與 ZX100 相同的特徵,恐怕只有細長的機身結構與容易放進口袋的大小,除了命名以外, ZX300 與 ZX100 的關聯性並不高,並非如 ZX100 是以 A 系列做為基礎強化, ZX300 反像是取 WM1 系列精華的平價且瘦身的版本,但同時也不只是藉 ZX300 為基礎的 Cost Down 版,是全新設計與規劃的一款產品。

不同於 ZX100 的機身在下半部的突起設計, ZX300 的機身是完整的平面設計,背面有一塊大型蒙皮,側面有類似 WM1 的大型實體按鍵,可在不開啟螢幕的情況下進行音量音樂播放控制。另外讓音樂愛好者雀躍的就是機頂的兩個輸出介面, ZX300 與 WM1 系列都是具備 3.5mm 單端與 4.4mm 平衡兩組輸出的機種,這也意味著可藉平衡介面獲得倍增的驅動力。

ZX300 的正面是一塊高質感的霧面玻璃,除了不易因為強光產生眩光外,觸控滑動的手感也較一般的光澤玻璃更好,不過可能會讓人比較匪夷所思的是螢幕其實只有上半截的部分,既然螢幕並非占滿整個機身,為何會使用這麼狹長的玻璃呢?

筆者的推測是是為了結構與美觀,因為要在機身放入電路板、電池等組件結構的關係,又要讓 ZX300 體積不至於過大, Sony 選擇以偏狹長的機身設計放入所有零件,而框體就要有充裕的開口放入所有零件,但由於使用的螢幕為 3.1 吋 WVGA 比例,無法填滿整個機身開口,但若使用獨立的一塊材料又會顯得機身像 ZX100 那樣拼拼湊湊,故使用整片玻璃蓋滿開口。

作為 Walkman 系列產品,筆者個人覺得比較麻煩的還是堅守象徵 Walkman 的 WM Port ,這項介面除了要使用專屬的傳輸線(或是搭配 microUSB 轉 WM Port 轉換器)外,傳輸介面的技術也較為落後,不少大品牌已經紛紛導入 USB Type-C 介面,不僅可藉 USB 3.0 或是以上的傳輸速度快速的存取,同時亦可選擇使用更高效率的充電技術。

承襲自 WM1 系列最精華的全平衡 S-MASTER HX 架構

ZX300 最重要的核心,採用與 WM1 、 A30 同屬新世代的 S-Master HX 晶片,可支援最高 32bit 384kHz ,並且在平衡輸出模式下支援原生 DSD 11.2MHz 格是,輸出則定在單端輸出 50mW+50mW @ 16 歐姆、平衡輸出則可達 200mW + 200mW @ 16 歐姆,雖略遜於 WM1 的 60mW + 60mW / 240mW + 240mW ,但也相當充裕了。

看到單端與輸出規格的數據,不難理解 ZX300 的 S-Master HX 架構是與 WM1 系列相同的設計,單端輸出時僅會進行單 DAC 與單擴大,平衡輸出時是以平衡架構的 DAC 與對稱擴大輸出,才造成兩組輸出達 4 倍,與一般支援平衡的隨身播放機是透過平衡架構將左右輸出合併後僅有 2 倍輸出差異的情況不同,不過這也象徵 ZX300 在平衡下的耗電會是兩倍。

另外結構與零散元件的部分儼然也承襲自 WM1A ,除了鋁合金切削機身,電路板與機殼之間安裝鍍金的高純度無氧銅底板,背面採用高剛性鋁合金底板兼顧強度與導電性;內部使用延續自 ZX2 與 WM1A 的鍍銅電阻,並搭載與 WM1 系列相同、配置在電池到放大線路間的雙電層電容器, S-Master HX 的擴大部分也具備 4 顆 FT-CAP ( WM1 系列為 5 顆電容)。

其他與聲音相關的組件部分,也包括採用針對 44.1kHz 與 48kHz 兩種不同取樣的雙時鐘設計,而播放 DSD 時則須在 4.4mm 平衡輸出模式才能進行原生解碼,若是單端則會透過轉換為 PCM 模式進行 DSD 檔案播放,是故若有聆聽 DSD 需求的玩家,也建議添購 4.4 介面的耳機才能解放它的全力。

使用介面就不再纍述,與 WM1 、 A30 / A40 相同,不過還是提及關於使用體驗的部分,像是筆者常聽的音樂較固定,操作上問題不大,不過對一些在儲存空間裝載來自許多藝人的大量音樂,當他們臨時要找尋特定歌曲時, Sony 目前的系統缺乏過往 Android 系統下便利的搜尋機制,也是一些玩家較詬病的地方。

DAC 模式增添使用彈性

相較 MW1 系列, ZX300 也具備了全新的 DAC 模式,可搭配 PC 與 Mac 使用,在主畫面選擇 DAC 模式即可轉化為 USB DAC , Windows 除已經更新到 Windows 10 Creators Update 以外的版本需要額外安裝驅動,在 Mac 與 Windows 10 Creators Update 可隨插即用,要注意的是 USB DAC 模式無法存取 ZX300 內的檔案資料。

搭配 4.4mm 五極平衡耳機更能彰顯價值

此次 Sony 也提供包括 MDR-1ABP 以及 XBA-N3BP 兩款基於原本設計、但改為 4.4mm 五極平衡端子的耳機作為搭配測試,而這兩款耳機所使用的線材基礎與原本 3.5mm 單端版本相同,僅在於耳機端子改為 4.4mm 平衡, MDR-1ABP 仍提供帶單鍵控制器的 3.5mm 線材,不過 XBA-N3AP 就只提供單一一條平衡線材。

乍聽之下, ZX300 的調性與 WM1A 有些相近,聲音趨向理性、解析,音場空間略縮一些,細節資訊量少一點,低頻多一些,對比整體聽起來因為低頻偏少而呈現明亮細瘦的 WM1A , ZX300 的聲音反而較為平衡,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雖然 ZX300 沒有 WM1A 來的透亮,但單純以人聲中頻密度, ZX300 仍是比較細的,只是因為低頻較多使得整體較為豐腴。

或許是因為調音使然,或者是 Sony 的工程團隊有意使 ZX300 與平衡的差異更明顯, ZX300 搭配相同耳機的前提下,使用單端與平衡輸出的差異比起 WM1A 的單端與平衡差異更為明顯,尤其搭配細節資訊較多且需要較高驅動力的耳機感受更大。

恰好此次搭配的 MDR-1ABP 提供單端與平衡線材,線材本身又是相同材質,交叉聆聽就可感受到兩個輸出藉面的差異,在細節資訊的差異方面差異不算明顯,畢竟 Sony 強調其 DAC 架構較為特殊,不會因為單端與平衡影響 SN 比,但是除了平衡架構產生左右分離度更好的優點以外,低頻的緊實度與中頻的飽滿感,會讓人覺得不是在相同的機器下聆聽的結果。

而搭配 MDR-N3BP 的表現也同樣令人印象深刻,剛好朋友手邊有標準單端設計的 MDR-N3AP 可當成對照組;若以單端驅動雖比起連接手機已經好了許多,但仍覺得低頻略顯鬆散,且音場較為施展不開,改以平衡線材連接使用,低頻雖量感不減,不過形體明顯許多,亦可獲得顯著的下潛延伸,單端與平衡的表現落差高下立判。

接上這兩款耳機,可顯露出無論是 MDR-1ABP 以及 MDR-N3BP ,都可視為 Sony 為讓消費者更輕易一探 ZX300 單端與平衡表現所的耳機組合。另一個筆者覺得合適的搭配,則是以 HiFiMAN 的 Edition X ,因為在官方建議下 Edition X 最合宜的驅動上限約為單端下 450mW ,而 ZX300 在平衡模式下左右聲道可達 200mW ,也相當接近需求。

真的要比較, WM1 系列與 ZX300 的表現仍有差異,但以大眾普羅的音樂聆聽習慣,低頻略為增加使得三頻更為均衡的 ZX300 比起被戲稱為黑磚的 WM1A 更容易被接受,具有紀念版性質的金磚 WM1Z 雖有華麗的中頻,但也表示聲音較重視個性化而非平衡性,加上又是高單價,也非人人能夠或是願意負擔,畢竟 WM1Z 的價格帶已經是尋找重視特色的有緣人。

輕鬆把 WM1A 的好聲音帶出門的平價選擇

而最重要的,還是 WM1 無論是體積或是重量都遠大於 ZX300 ,筆者在日本亞馬遜看到其中一位消費者對於 ZX300 的評價也應證這點,他表示本身雖已有 WM1Z ,但由於體積與重量使他不願帶出門,所以才購買同樣具備 4.4mm 的 ZX300 作為外出使用;筆者本人也認為,如果是在搭乘大眾交通工具與街上, ZX300 與 WM1 的差異也會因環境噪音而難以辨別。

筆者雖不是長時間 Sony Walkman 的使用者,但也歷經幾款近期 Walkman 播放機的洗禮,在早期的時候, Z1050 除了無法擴充儲存外,給筆者留下不錯的印象,而 ZX1 雖驅動力不佳但至少也有著聲音討喜的特製,反倒是 ZX2 與 ZX100 除了驅動力也未提升外,暴增的低頻使得聲音失衡,筆者相比之下反而覺得當時的 A15 聲音還比較正常。

去年推出 WM1 系列與 A30 系列時,也讓筆者有耳目一新的感覺,不僅調音變的中性(但也有不少老索粉因為失去過往中頻暖糊特質而不滿),驅動力也有所提升, WM1 的 4.4mm 平衡輸出更有端子結構穩定且驅動更佳的出色表現,雖然初期因為系統調教使得機器反應卡頓,不過後期修正後,比起先前 ZX 系列也只有無法擴充第三方軟體與不能使用 WiFi 兩個缺憾。

不過 A30 與 WM1 之間無論是整體表現或是價格帶,也有著顯著的鴻溝,而前一世代的 ZX2 與 ZX100 也難作為填補兩個產品線之間的折衷品,在今年 ZX300 發表之際,筆者看到延續了 WM1 的 4.4mm 平衡輸出,心中已經開始感到期待,畢竟無論是價格跟攜帶性比起 WM1 都更適合攜帶外出,實際體驗後更覺得 ZX300 才是能擴大 4.4mm 端子的關鍵產品。

雖然台灣幾乎晚了日本一個月才上市,台灣索尼此次官方定價仍優於日本建議售價,加上 ZX300 整體表現僅略遜 WM1A ,但整體調音更為平衡,且體積更易攜帶,但價格卻更平易近人,也難怪在日本 Kakaku 比價網站是目前銷售與關注雙冠軍。

整體使用下來,筆者個人認為 ZX300 打出了一張為純粹熱愛音樂聆聽者的好牌,不僅承襲 ZX100 小巧的優點,聲音表現也更中性,雖少了 WiFi 與 app 擴充功能,內建儲存降為 64GB ,但整體而言 ZX300 在此價格帶發揮相當強的競爭力,唯獨強烈建議搭配 4.4mm 平衡輸出使用才能發揮完整實力,若只使用單端輸出就未免暴殄天物。

文章授權:癮科技

延伸閱讀

懶科技:挖出癮科技編輯私藏購物車清單,雙11你的荷包準備好了嗎?

皇上,iPhone X、HTC U11+ ,今晚你翻哪張牌?

「智慧商區 Smart Retail Data 資料應用共創工作坊」活動花絮 新創團隊飆創意!想不到零售資料可以這麼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