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人什麼時候有自來水喝?原臺南水道淨水池區
【我們推薦這篇文的原因】念書的時候,歷史課本有提到,日本1895年佔領台灣後,不少士兵因為衛生環境、疾病肆虐的問題,健康飽受威脅,因此日本政府著手改善環境衛生,其中之一就是「自來水」系統建置。

日本時代,台灣人稱現在所謂的「自來水」為「水道水」,呼水龍頭為「水道頭」。這是因為當時的「自來水」並非自己冒出來,而是必須建設「上水道」和「下水道」兩大系統,上水道供應清潔的用水,下水道系統則為地下排水用。

台灣本為瘴癘之地,1895年日本政府登陸台灣展開佔領的戰爭,日軍戰死者僅154人,而因疾病死亡者約4,000人,另27,000人送返日本就醫,飲水衛生問題嚴重威脅統治者的健康,總督府為了改善環境衛生,防止傳染病,於是推動水道計畫。

於是在始政之後,1896年先由淡支廳廳長大久保利武(維新三傑之一的大久保利通之三男)敦聘丹麥技師漢遜(Emanuel Hansen)勘察大屯山山麓的「水梘頭」(梘,發音ㄐㄧㄢˋ jiàn;漢語拼音ㄐㄧㄢˇ jiǎn)和滬尾各兩地的天然湧泉,發現兩處泉水皆可飲用,於是積極開發。

其後台灣總督府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兼總督府衛生顧問,邀請曾為日本設計水道水工程的蘇格蘭人巴爾頓(W.K.Burton)來台從事衛生工事評估,以台北為今後統治重鎮,率先施行衛生工程,1899年即已完成滬尾水道工程,然而巴爾頓於是年病殁,由其助手濱野彌四郎接續志業。

由濱野彌四郎率領的團隊陸續於1902年完成基隆水道工程,成為全臺第二個設有水道水的城鎮,當時已採先進的沉澱過濾淨水廠技術規劃;1907年完成以新店溪為水源的台北水道水工程,1908完成第三座水廠,即今之台北市中正區公館內的自來水博物館園區。

淨水池上的通氣筒。

到了1912年(大正元年),台灣總督府在第28回帝國會議提案經裁定核准後,終於預備在台南進行可供應10萬人需求的現代化水道水基礎建設。任命濱野彌四郎為興建「台南水道」主任技師,開始動工興建,中間曾因市區改正計畫以及一次世界大戰,造成工料價格飆漲,工程延宕至1922年(大正11年)才峻工供水,總工程費計433萬圓,早已超出原預算170萬圓了。

圖中所繪者係臺南水道淨水池廠,其外觀採天然石與仿石建材組成,蓋在山丘上,由下往上望,建物左右展延十餘米,氣勢宏偉,正前方大門造型有如雕堡,四方亦各有水質檢驗室,淨水池藏於其下,池頂表面覆有植被,但留通氣筒,筒之造型優雅,排列整齊,有著藝術造型的況味,於今開放參觀,反而成為年輕男女拍照的最佳背景。

原臺南水道其實還包含了一座日人專用的高爾夫球場,戰後被廢除,其中有些綠地規畫成台南市山上苗圃,後來又因烏水頭水庫與曾文水庫完工,原只供應10萬人飲水的臺南水道逐漸退居二線,最後於1982年除役,離淨水池不遠的原水源地建物及器械正修復中,內有濱野彌四郎銅像,係由「奇美實業」董事長許文龍親手塑製,於2005年捐贈。

本文由 魚夫 授權,原文 連結 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