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初戀》是每位小Gay值得的愛情故事

青春校園愛情故事,這樣的片型別說是在好萊塢,就算是在日本或台灣的電影環境下,也擁有相當強大的市場潛力。也許是受到最近社會風氣對於LGBT族群變得更加友善的影響,終於在今年出現了《親愛的初戀》(Love, Simon)這樣一部獨特的電影。

首先要討論內容以前,我必須承認自己首次聽到這部片相關消息時,並不對它感到特別期待,主要是因為,以預告及宣傳內容的走向看來,《親愛的初戀》看起來相當公式化且可預測,感覺就像是平權公益廣告結合了校園浪漫喜劇的風格,整體看來有點過於安全。

不過反覆思考後,我發現這一開始的反應,也許與於我還在青少年時期看過的作品有關,在那個年代我還是個「小同志」時,能夠接觸的影視作品,若不是主題偏向灰黯鬱悶、就是到接近烏托邦式的樂觀了,我們缺少那種簡單反映同志社群的獨特問題,同時滿足我們與一般人同樣「被愛」的需求,讓同志少年們對人生充滿憧憬的成長故事,就像電影中說的:「每個人都值得擁有一個偉大的愛情故事」。而《親愛的初戀》在我心中就是這樣一個特別的存在。

改編自貝琪·艾伯塔利(Becky Albertalli)的作品《西蒙和他的出櫃日誌》,《親愛的初戀》敘述尚未出櫃的男同志高中生賽門(和小說的翻譯不同),有一天在學校的匿名部落格上發現了一位同樣未出櫃的網友「小藍」,兩人因此成了筆友,第一次遇見同道中人的賽門也開始對小藍漸生情愫,不過一次在圖書館內使用電腦忘記登出email後,接連而來的混亂開始讓一切變了調....

比起它的愛情故事,《親愛的初戀》其實更著重在賽門自我接受的過程,以及他與週遭親友們的關係變化。雖然賽門的角色來自社經地位穩定的家庭,有著真正關心他的家人與朋友,但這並不表示他所遇到的問題就脫離現實,無法讓大部分同志、甚至是來自其他群體的觀眾們感同身受。

故事原作者艾伯塔利在創作本書之前,曾擔任過臨床心理師,她說過是以自身及在高中時的經驗創造賽門這個角色的,她過去與年輕男女同志個案工作的經驗,也讓她大致上能理解這個社群的孩子得面對什麼樣的問題。然而根據訪談,她也曾表示過這部作品真正的靈感是2012年時兒子出生這件事。艾伯塔利說:無論兒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如果他需要的話,這本書就會是她會留給孩子的訊息。而電影所有觸動人心的片段裡,身為心理醫師的母親對賽門的一席話相當令我印象深刻,其中不難看到作者代入其中的影子。

說到本片的演員卡司,除了飾演賽門父母的喬許·杜哈莫與珍妮佛·嘉納表現稱職到位之外,賽門的兩位女性朋友的莉婭(凱薩琳·蘭福德/漢娜的遺言)與艾比(亞利珊卓·希普/X戰警:天啟)也相當搶眼,這兩人的存在讓主角性格更加完整,但各自的獨立故事同樣充滿了轉折(題外話,艾伯塔利在4月28日時也出版了續作《Leah on the Offbeat》,是以莉婭為主角的個人故事)。

而主角賽門的塑造儘管打了安全牌,但仍然相當有趣:在演員尼克·羅賓森(侏儸紀世界)真摯的演出詮釋下,他並非毫無缺陷,他會因自私而背叛朋友,劇情中也未用賽門的弱勢合理化他傷害他人行為。不過在各種衝突後,大部分角色都能夠看到自己過去行為的過失,進而重建彼此間的信任關係。儘管可能有些人會說用這樣的方式呈現小Gay的學園戀情過於理想化,但大部分的愛情喜劇不也是如此?而這部作品選擇了和以往同志電影完全不同的方法來說故事,它那種平易近人的溫馨感,我認為就是相當重要的突破。

就我所知,20世紀福斯是近年來第一個願意投入這類計畫的大型片商,而透過電影宣傳活動真的能感受到他們的用心;除了透過密集的PR活動曝光以外,竟然還能在百貨商圈的大型電子看板上看到同志商業電影的預告,學生時期的我應該完全無法想像這種事情。也期待這部作品的成功能夠為其他仍在這領域努力的人帶來動力,用更多好作品讓那些還在掙扎接受自己的青少年們知道,他們並不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