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靖驅煞護萬民──東港迎王平安祭典暨歷科大千歲回顧

文/洪瑩發、溫宗翰(民俗亂彈編輯群)、陳進成(東港地方文史工作者)

清代初期的東港,吸引福建漳、泉人士前來移墾,當中以泉州同安、南安、惠安、晉江移民為眾,由於先民對開墾地區的氣候尚未適應,因而常發生疾病、瘟疫,在醫藥不發達的年代,百姓藉由神明庇祐,才能堅定意志渡過生活。

西元1763年(乾隆28年),福建廣信府遊街道士來到東港,見本地先民常受瘟疫之苦,遂將福建一帶請神送瘟科儀傳予東港先民,預備瘟疫盛行時可作應變。因此,當先民遇到需求,而醫藥又無法救治時,便就搬出科儀,隆重操演一番,慢慢地成為東港社會記憶的共同大事。如今,瘟疫雖不再盛行,儀式也從請神驅瘟演變成恭請監察御史代天巡狩千歲爺蒞境督察,又原本道士的科儀祭典,轉換成儒家祭祀禮儀,清代朝廷官場禮制,但相同目的不變,都在祈求王爺賜福平安,闔家安康。

東隆宮三年一科的「平安祭典」聞名全臺,盛況規模隆重甚大,故有「北西港,南東港」之稱。除了以壯觀的王船,及參與寺廟陣頭眾多,而受到媒體、民眾矚目外,最主要是其祭典科儀一直保持著清代祀典禮儀,故地方百年流傳這句話「唐朝官、清朝禮」,嚴恪遵守前賢所傳承下來的規矩,帶著一份神秘莊嚴的氣氛,經常令人為之動情,想一窺究竟。

迎王祭典每三年一次,主要以農曆地支丑、辰、未、戍年作為舉行平安祭典的「大科年」,大科之前約一年多,王船建造至開光、中軍府安座等,即已為平安祭典敲響第一鑼,前半年則進入訓練階段,各寺廟陣頭開始操演排練;到前一個月,全鎮已邁入準備就緒期,街道張燈結彩,各寺廟角頭整修神轎、涼傘、旗幟,遶境路線規畫再再勘查,牌樓搭建、粉刷裝置等等。到了前一星期,全鎮燈火通明,處處瀰漫「神人共歡」的熱鬧氣息,各陣頭也會到東隆宮廣場前預演參拜,家家戶戶清理居家,並以歡喜的心情,期待代天巡狩千歲爺,以及散居在外的親朋好友到來。

▍角頭職務輪任

東港迎王的代天巡狩千歲爺共有五位,加上中軍府、溫府千歲共七位神祇,這七位千歲爺的神轎及王船船具,由東港七角頭轎班負責,而七角頭每科所負責之神轎任務皆有所不同。

長期以來,七角頭一直扮演迎王祭典的重要動力,因而特別獲准入王府謁駕敬王,在舊制規定下是項殊榮,以前除了各級總理、內司、班頭、轎班等可入王府敬王,其餘人員、寺廟皆不得進入王府之內。七角頭的發展,都以該地區的老廟為角頭主廟,當東隆宮舉行宗教活動時,七角頭請出該角頭廟宇的主神共同參與,也因此七角頭與東隆宮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帥旗與王船都必須寫上當科代天巡狩大千歲之姓氏(李永倫攝)

▍迎王平安祭典過程

迎王平安祭典過程,從決定新科爐主開始,需要歷經造王船、中軍府安座、進表、設置代天府、請王、過火、出巡遶境、查夜、祀王、遷船、和瘟押煞、宴王、送王等,儀式過程相當複雜多樣,以下精簡整體迎王祭典儀式進行概念介紹:

──中軍府安座

中軍府安座時間,約在大科年前一年的農曆八月,而今日為提早建造王船,東隆宮會在王船起舟參前,先恭請值年中軍府安座,以便督視王船的建造。

──進表

東隆宮迎王平安祭典最可貴是保留清代祀典科儀,進表即是其中之一,進表時間在大科年前一年,在東隆宮擺設天案,由大總理與各級總理代表全鎮鎮民,跪拜呈文,恭請居於天河宮代天巡狩千歲爺屆時駕臨,為地方淨域除疫,讓魍魎潛形、農業豐放、商業繁榮、漁業滿載。

──設置代天府

代天府乃代天巡狩千歲爺臨時駐蹕的行館,通常於請王前一天進行設置,地點就在東隆宮正殿,相關工作由內司負責,正殿內除鎮殿王爺金身之外,其餘金身皆暫時請到後殿二、三樓,溫府千歲正身也得暫奉於偏殿的水遷尊王處,正殿內將懸掛黃色綾幔,上書「代天巡狩」,並置案桌、五王椅、案桌文具、刑銬、簽令、案簿等辦公用品。當王府布置完畢,即進行上梁儀式與代天府揭幕,象徵整個代天府布置完畢,此時中門及龍虎門立即用班頭板杯叉籤,以絕閒雜人等進入。

代天府是由溫王爺禮讓出廟體供代天巡狩王爺使用的臨時駐蹕處所(李永倫攝)

──請王

請王在東港稱為「請水」,是整個平安祭典的開場,代天巡狩千歲爺既是乘船而去,肯定也是乘船而來,老一輩根據前人所留下的前例,來到海邊恭請千歲爺降臨,請王當日中午前,總理,大總理、副總理進入王府內,恭請尚未開光的千歲爺王令,乘坐神轎至鎮海里海邊,恭候王駕到來。

請王方式是由頭籤上「請王臺」報寫大千歲姓氏,而本科大千歲姓氏只有大總理及東隆宮幾位主事者知曉,若所報姓氏不對,則請其退駕,若姓氏符合正確,即表示代天巡狩千歲爺已經到達,此時東隆宮典務科會宣布,大千歲已到達,姓某氏,此時現場歡聲雷動,鑼鼓大作,各陣頭準備出發遶境。

──過火

於海邊請水後隊伍回到廟埕進行過火儀式,過火時,由溫府千歲領隊先行,依序由大千歲、二千歲、三千歲、四千歲、五千歲、中軍府行進,共歷三次。過火完畢,千歲爺即入廟安座,在過火的場地,道長必須關火門,收回五營兵馬。此時,會有許多信徒爭相撿拾炭火取回家中,放在水缸、米缸內,借著沾有千歲爺的靈氣的火炭和水、米放在一起,食用可保平安。

請王後的遶境過火儀式相當震懾人心(林俊舜攝)


王爺代天巡狩至此出示榜文提醒百姓懲惡褒善(温宗翰攝)

──出巡遶境

東港迎王平安祭典第二天至第五天,都是遶境的活動,前三天為鎮內,分北、中、南三區,每科年輪流優先順序遶境,第四天為農區遶境。每日千歲爺出巡時,代天府的三川門會由內司用封條封住,直到當晚大千歲回駕,再撕起封條,請千歲爺入內安座。遶境隊伍每日在指定地點集合,鳴炮三響立刻出發,照著規畫路線依序行進,參加遶境之神轎,陣頭經各大小廟宇,依交情深淺分大小禮參拜,所到之處,萬人空巷,競相跪迎頂禮、燒金香、放鞭炮。到夜晚,各陣頭隊伍將回到代天府廣場操演表現,東隆宮廟埕廣場有如不夜城,人們爭相觀看陣頭演出,此時四週氣氛,只能用「人神共歡,熱血沸騰」來形容。

──祀王

據清代方志記載,迎王建醮必定設宴祀王,東港亦然,本地祀王自王駕蒞臨安座起,早晚由大總理率同各級總理跪拜奉請王爺進食,直到恭送王駕離去為止。所進獻的食品皆為素宴,如茶、糕餅、水果,每樣物品由內司房準備五盤,以供五位千歲爺享用;祀王的典禮,在悠揚古樂中進行,藉莊嚴的儒門禮儀,來表達全鎮庶民對代天巡狩千歲爺的尊崇與信賴,進而祈求神佑賜福。

──遷船

在送王前一天下午舉行遷船遶境,遶境隊伍沿主要道路前進,目的在於沿途收煞驅瘟,同時亦能讓百姓頂香膜拜、接受添載。因此,家家戶戶將準備牲禮、菜碗,感謝代天巡狩千歲爺及其兵馬八天來的辛苦,為東港地區巡域護境。而每戶亦準備紙人替身為家人改運解厄,屆時再將替身呈交給廟方,象徵將厄運帶走。當夜,典務科人員也會為王船添載物品,好讓千歲爺回天庭繳旨的旅途中,三餐無慮,而這些物品有辦公用品、餐具、炊具、日常用品及食物等。

遷船遶境收替身(林俊舜攝)

──和瘟押煞

遷船後,晚間舉行「和瘟押煞」儀式,為求淨域安境,除了恭請代天巡狩千歲爺臨境出巡收祟除疫外,亦得借重道士的道法、經文,奉請仙界高真,勸阻五瘟使者,十二值年瘟神及各類瘟神疫役能高抬貴手,念在上蒼天有好生之德,屆時與千歲爺同乘王船離去,在雙管齊下可確保「合境平安」。為確保對瘟煞疫鬼有用,必須再做一場押煞的武場科儀,由道長們各執五方押煞旗、草蓆、鍋蓋、掃帚,及法器如劍、牛角等,舞動著道教科法的專業動作,來押逐不淨之物,象徵將頑劣的各方煞神疫鬼一一押解上船。

──宴王

自從代天巡狩王駕駐蹕東港,早晚皆有素筵祀王,只是在恭送千歲爺回駕的前夜,特別由東隆宮大設宴席,由大總理主祭,副總理陪祭,各內外總理與祭,代表全鎮士農工商,感謝眾千歲八天來的辛勞。王府內通常擺置一百零八道「滿漢全席」,燭火高照,沉香裊繞,內司將一道道菜餚轉遞大總理,呈請眾千歲享用盛筵,以表全鎮崇聖之意。

迎王最後科儀──恭送王爺離去(温宗翰攝)

──送王

當宴王儀式完成,也來到祭典第八天凌晨,各級總理將恭請千歲上轎,準備至鎮海里海邊送王。此時岸邊也已準備好眾多金紙,搬來米包、豆包、天庫、替身、手稟、刑具架等,一包包,一袋袋地將王船推成矗立雄姿,依序立下王船中桅、前桅、後桅、掛帆、昇帥燈、班頭燈、代天巡狩燈後,頭籤會來回巡視王船是否傾斜,方向是否正確,接著恭請王駕上船,此時大千歲會採乩向民眾致謝和道別,時辰一到,收錨鳴炮。此時,王船已在沉香粉、金紙助燃之下,轉化為熊熊烈火,順風啟航,準備回天庭繳旨。王駕離境後,各寺廟、角頭皆偃旗息鼓,各自離去。

依舊例規定,王駕離去七天,鎮內不得有鐘鼓聲、戲典聲、鞭炮聲,免得千歲爺誤以地方信眾再度歡迎回駕,另也防止瘟神疫鬼尋跡而回。同時,東港必須禁海七天,以避免漁船和無形的王船相撞,只是現今因七天時間過長,恐會影響生計,便改為三天禁漁。

本文由 民俗亂彈 授權,原文 連結 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