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作文」了!寫作就像蓋房子,不是玩裝潢

知名高中公民教師黃益中的著作《向高牆說不》,曾描寫一個奇特的寫作現象。他受邀擔任某基金會徵文比賽的評審,看了一百多篇稿件,內心很納悶,為什麼90%的文章都很像?

細看之下,這些文章都運用了「起、承、轉、合」的模式。文章開頭的「起」,會敘述作者的問題與缺點;接著進入「承」的階段,發生親人或寵物往生;再來是「轉」,作者的頓悟或悔悟;最後的「合」就是感謝,要成為「做一個更好的人」。

然而,評審最後選出的前幾名,並沒有採取上述的模式,內容簡單明瞭,讀來自然真誠不矯情。黃益中認為,作文已被考試限制得太深,從老師到學生都被局限在「起承轉合」的框架裡,更限制學生的思考,生出一篇又一篇匠氣十足的摹本。

「台灣學生每天的上課時數是全世界最久,結果只能寫出『摹本』,這不是很可悲嗎?」他強調。

別再「作文」了

摹本的出現,不一定是起承轉合的問題,但反映出寫作者硬生生地套用範文,沒有自行活用,導致內容千篇一律。

我們目前的作文教育,比較偏向文學性表述,缺乏以思辨為主的理性論述。作家楊照在專欄文章〈學習論辯、說服,別再「作文」了〉寫道:「我們的作文考的,就真的是『作文』,不是形成思想、表達思想、並努力試圖說服別人接受你的思想,而是一套固定運用文字的模式,對這套模式愈熟練,用了愈複雜的句法,愈多的成語,就能得到愈高的分數。」

訓練邏輯,而非只求文字美感

若想要掌握在職場上好溝通的精準寫作技術,首先應該是訓練我們的邏輯,而非只是文字美感。在寫作過程中,作者需要區別客觀事實與主觀想法,要根據不同資料、訊息與事實,進行推論與證明,來建立有說服力的論述。

《邱吉爾與歐威爾》就引述邱吉爾對寫作的見解:「寫書與蓋房子無異。」寫文章需要先打好地基,再把素材組合起來,房子才會穩當。他會思忖整句話的重要性,接著思考段落的構成,哪些段落「必須像火車車廂的自動聯結器一樣相互配合」。

目前的寫作教育,卻不是在蓋房子,反而像室內設計的裝潢,講求美感、細節,造句、修辭,而非想法、主張、論點與邏輯。如果不先蓋好房子,要怎麼做室內裝潢呢?這個問題也造成我們無法把寫作應用在職場上,甚至讓人畏懼寫作。

訓練獨立思考

精準寫作也是獨立思考的訓練。寫作不是自說自話,而是有效的溝通對話,作者不能只是大量複製、引用他人的內容,需要有自己的觀點。在呈現個人獨一無二的想法之前,需要仔細瞭解他人的想法、觀點與立場,從中找出可能的缺失與不足之處,再提出新的看法。

練習觀察與感受

精準寫作同時是觀察與感受的訓練。寫作不只需要讀書、找資料,更要學習採訪、溝通、提問與觀察,對世界充滿好奇心,能夠自主尋找答案,再透過寫作將自己的想法和觀察組織起來,有效傳達溝通。

《一九八四》作者歐威爾發表的最後一篇文章,是對邱吉爾的回憶錄第二卷〈最光輝的時刻〉所寫的書評。他認為,邱吉爾基本上是一名記者,即使他沒有過人的文學長才,也有扎實的文筆。他還有一顆永不停歇的好奇心,對具體的事實和動機的分析都很感興趣。

我們都可以成為現代的邱吉爾。只要掌握精準寫作的技術,寫作者就不會被時代淹沒,還能創造自己的時代。

內容摘錄《精準寫作:寫作力就是思考力!精鍊思考的20堂課,專題報告、簡報資料、企劃、文案都能精準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