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來尞:落腳到客庄个人》- 66個在客庄打拼的業者與青年的故事

《轉‧來尞:落腳到客庄个人》描述66位有志青年和業者,返鄉或到客庄打拼的故事。

對家人、家鄉及客家文化的情感,指引這些青年、業者,落腳、返鄉客庄,有的繼承家業、有的開店,透過在外所學的技能及創新構想,運轉客庄,為這片土地帶來新的活力、新的氣息。

更多新聞: 台灣獨有!台東池上夫婦培育黑纖米 成功登上國際榮獲星級獎

花蓮富里的返鄉青年鍾雨恩回到家鄉,以有機方式耕種祖父傳承下來的田地,並將創新想法與新工具、新技術,延伸至稻米周邊產業並開創自有品牌。讓家業以新的模式運轉,並有機會陪在祖父身邊的他曾提到「能有機會回家陪著爺爺一起老,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此外,鍾雨恩更與當地其他同樣是返鄉的青年組成「富里983」,舉辦地方音樂節,吸引遊客到後山,藉以帶動農村文化觀光,凝聚社區認同。

清甜多汁的「阿婆柑」往往因賣相導致市場反應不好,這讓返鄉青農黃文詣在橘子園裡嗅到機會,跳脫傳統銷售柑橘的方式,自創果汁品牌,從採收、壓榨成汁到冷凍都是自家完成,成為市面上少見的鮮榨橘子汁。此外,更以文創概念,結合農家常用木箱做成木製禮盒,以此策略打入高級禮盒市場,受到好評。黃文詣也積極參與社區營造,與同為大湖的返鄉青農藍凱瀚、張書榕夫妻倆,及三義的邱鉦斌等多位返鄉青年,共同組織「返青富民聯盟」,不定期舉辦「地方餐桌」活動,為地方客庄開創一條新的道路。



南投水里也有與「返青富民聯盟」相似經驗的返鄉青年,董于安返鄉後,思索幫家裡臺式餐廳轉型的過程中,因緣際會下,發現從小生長的地方是傳統客家庄,而自己也擁有客家血統。董于安也因此決定將父親的餐廳轉型成客家小館,也是水里第一間客家餐廳,透過不斷改良及創新,將客家料理融入水里元素,並與同為返鄉青年的盧泰岳,以年輕化的繪畫設計,將餐館注入新的創意,這也讓臺客餐廳的轉型之路,走出不一樣高度。對水里這片土地有深厚情感的董于安及盧泰岳,發現認識文化最好的媒介就是從食物開始,因此將客家小館當作據點,結合盧泰岳的插畫,讓客家美食化成可愛的菜卡圖樣呈現。他們更大膽將地下室改造成水里青創平台,固定舉辦論壇,邀請不同領域講者相互交流,創造更多機會,讓有意返鄉創業的青年使用,將年輕人黏著在地方,為水里提供更多動力。

雖然不是客家人,但因為喜歡關西的慢活氛圍及人情味,移居客庄的盧文鈞在進行深入田野調查時發現,唯有長時間投入才有可能讓老街重生。因此,他展開為期十年的「牛欄河微創文化行動」,從改造老空間開始,保留「石店子六九書店」的歷史記憶,打造成只換書不賣書的交換書店,串起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更將書店作為一個媒介,串聯關西其他產業、店家,讓這裡成為活化社區的新起點,而文化行動平台也就此誕生。經由凝聚大家力量,讓更多在地人參與,也讓在地文化注入許多新的活力,以此建立對土地的向心力。

《轉‧來尞:落腳到客庄个人》一書中,收錄的66個在客庄打拼的業者與青年的故事,他們就像風土元素的交互而生、世代交替的傳承綿延,返回、移居而落腳庄下个人,才是運轉客庄、運轉臺灣這片土地生生不息的重要元素。


找書連結:

https://lihi1.com/MnMia

https://lihi1.com/MTJT5

更多新聞: 【完整節目】新城風糖:寶山糖廠 飄八十年紅糖香/歐都探索旅遊體驗|行轉我庄|31&32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