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科遺址碳化稻米出土 改寫台灣農耕史

研究人員曾在墾丁遺址的陶片上,發現4000年前的稻米印痕,現在又有考古學者在台南科學園區發現了碳化稻米,經過實驗證實,這些碳化稻米是源自5000年前的石器時代,成為台灣目前最早的稻米耕種紀錄,更讓人驚艷的是5000年前居住在台灣的南島語族,已經懂得稻米育種,讓每顆稻米都相當飽實!

更多新聞: 史前巨大喵星人圖像 現身祕魯「納斯卡線」

台灣和水稻的淵源,從過去考古學者在墾丁遺址的陶片上,發現4000年前的稻米印痕後,一下子往前推進了1000年,也就是5000年前居住台灣的南島語族,開啟了台灣耕作稻米的新頁。

清華大學臧振華教授表示,「我們從稻米的顆粒看起來都非常均質化,代表當時它還經過了選種,所以其實臺灣稻米育種的能力,從5000年前開始就有了。」,而中研院歷史語文研究所李匡悌博士也回應,「我們更發現到了史前人類,對於育種的概念已經開始建立了,也就是說從5000年開始到3000年,我們明確的可以發現到米粒趨向大。」

位於台灣南部科學工業園區,台南園區的考古遺址群是台灣目前發現最早的農業起源,一顆顆大小相異的碳化稻米粒,小米和薏仁等五穀雜糧,經研究人員利用碳14同位素定序後發現,是距今5000年前的南島語族,因為擁有育種概念,所以把種子帶到台灣,而讓這座島嶼有了農耕活動。

臧振華教授還說,「大概5000到6000年之間,這些人被認為可能是現在原住民最早的祖先,那麼這些祖先從哪裡來,當然靠台灣最近的是中國東南沿海,他們也許因緣際會就跨過了這個海峽到台灣,或者穿過南中國海然後到達菲律賓,或者是沿著越南的海岸到達馬來西亞。」

南科遺址出土的上萬粒碳化稻米,意外改寫了晚近民族誌材料所記載的,是300年前明清漢人文化將稻米帶進台灣的論述,這樣的古老智慧,也在先民的胼手胝足下,一代傳給一代。

(民視新聞/綜合報導)

更多新聞: 比踩到地雷更慘?台中13期挖到千年遺址 近3億考古費建商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