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地下的無名英雄致敬「城市淨脈」訴說30年來下水道建設艱辛

台灣的污水下水道建設,歷經超過30年的建造,至今成功完成69座公共污水處理廠,其中長年在地底下付出工程人員,背後的心酸、辛勞及偉大成就,讓內政部特別聘請導演及攝影團隊,將故事拍成紀錄片,期待讓民眾認識這群功不可沒的無名英雄。

更多新聞: 循環經濟高峰會「各國駐台代表交流」點亮台灣循環經濟新價值!

打開路面上的水溝蓋,深埋在地底下的污水處理系統,都是大批工程人員,耗時20、30年的歲月辛苦完成。內政部特別策劃拍攝紀錄片,更舉辦首映會,來向這群無名英雄致敬。

訴說著當年淡水河的惡臭記憶,特別是開發過程中的種種難關,包含與居民溝通、拆違建、污水引起的皮膚過敏等,受邀出席的退休工程人員回想起來,依舊記憶猶新。北市府退休總工程司張炳麟說,「下水道最困難的部分就是說,要用戶接管就必須要拆他的房子,拆房子他就需要抗爭,抗爭以後慢慢我們進入去做了以後,他們覺得非常好環境有改善,水都不會發臭,環境改善以後他們就接受了。」

紀錄片內容,從政府在1988年開始有計畫的推動下水道建設,其中遭遇被反對、被抗爭的艱辛,直到現在能夠提供優質水環境,及發展產業水資源的偉大成就,透過片中訪談一一呈現,期待讓大眾了解包容,進而支持政府的下水道建設工程。

內政部次長花敬群說,「有機會被拍成紀錄片的故事,背後都是一群幸福的人,他們做了一些美好的事情,我們讓污水,透過了污水再淨化的處理,它可以重新再利用,其實也已經對台積電對中鋼,很多大型的工廠發揮了在枯水期,緊急救急的這個效益。」

未來內政部將加速興建工程,並透過結合循環經濟概念,推動相關工作,希望降低產業缺水風險,確保環境永續發展。

(民視新聞/劉珮芬、黃鈺淳 台北報導)

更多新聞: 桃園眷村文化節登場 紀錄片、文物訴說遷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