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索鏽蝕釀南方澳斷橋 林佳龍:體檢所有橋梁

去年10月南方澳大橋斷橋事故,造成6死、13傷,運安會今天公布了最終調查報告,鹽害和高濕度導致鋼絞線嚴重鏽蝕,事故發生前,吊索有效殘餘截面積剩不到25%。而且錨定機構沒設計排水,加上21年來只有七次目視檢測,沒能發現危機。交通部長林佳龍回應,會徹底體檢所有橋梁,避免再發生類似意外。

更多新聞: 2021自行車旅遊年 自行車論壇開幕

去年10月1號,南方澳跨港大橋,突然崩塌斷裂,歷經一年時間,運安會最終調查報告出爐,其中可能肇因就包括,鋼絞線嚴重鏽蝕,殘餘強度無法承受負載而造成斷裂。

運安會委員葉名山說,「鋼絞線長時間處在有鹽分的積水環境中,就產生嚴重的鏽蝕,吊索的有效截面積只剩下22到27%,這個是最主要的一個肇因。」錨定機構的鋼板上,有明顯水痕、證實曾發生積水,運安會分析就發現,南方澳大橋位處出海口,屬於鹽害和高濕度區域,吊索系統的防水設施因此逐年劣化,積水更加重鏽蝕。大橋竣工21年,只做過7次檢測,還都是目測,事故前3年7個月更完全沒檢測,才無法即時發現問題。

運安會主任調查官王興中表示,「劣化的部分防水膠條劣化,就是我們平常看有點像矽膠這種,防水的膠條,這個膠條如果劣化的話,如果我們有定期檢查的話,那個地方應該是可以看得出來的劣化狀況。」

大橋舊址已經開始重建工程,交通部長林佳龍表示,將建立橋梁「全生命週期」制度,也會徹底體檢所有橋梁,避免災難再度發生。

(民視新聞/王富民、郭南宏、SNG 新北市報導)

更多新聞: 打造台灣自行車旅遊王國「自行車維修樁」啟用 林佳龍體驗修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