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列印仿真性人工腦MIT 獲得未來科技獎肯定

惡性腫瘤是神經外科治療上最棘手的,尤其是腦部病變。過去新手醫師上手術檯前,只能靠大體老師來做練習,但受到疫情影響,從國外引進大體越來越難。台科大團隊和三總腦神經外科合作,利用3D列印、模具設計,開發出具有高度仿真性的人工腦,連醫科教授都嘖嘖稱奇。

更多新聞: 累計4例Omicron病例 春節返台專案加強篩檢

拿起骨鑽,沿著頭顱,打開頭蓋骨,緊接著醫師劃開腦部,尋找病變組織,沒多久,原本粉色的大腦軟組織中,有一區呈現黑灰色,這就是醫師要切除的大腦腫瘤。

這可不是真的來自大體老師,而是台科大研發的3D模擬手術平台,完全參考真實的大腦組織,讓醫師做為手術前的訓練,三總神經外科部住院醫師何易儒說,「所以就是從模型,可以讓我們有練習機會,第一個最直接的,心理面壓力沒有那麼大的情況下,我們也比較敢去嘗試。」

過去實習醫師或住院醫師,都以大體老師來做訓練,受到疫情影響,要從國外引進困難重重且費用昂貴,國內願意捐贈的也不多,而這套模擬器,成為最好的替代訓練教具。

3D列印仿真性人工腦MIT 獲得未來科技獎肯定

三總神經外科部主治醫師劉偉修表示,「大家知道這種法定傳染病,應該死亡的病人應該是都要火化,要進口機會的確比以前少,而且費用比以前更高昂這樣子,我們從腦部進去切正常腦子的部分,還有拿腫瘤的部分,大概有九成以上的相似感。」

這套系統可是學界MIT,由台科大機械系團隊和三總神經外科合作,利用3D列印、模具設計、澆注技術,開發做為訓練腦神經外科醫師的教具。從0到有大約需要1到3週的時間,成本也比大體老師便宜,團隊花費將近四年的時間,一步一步改良才有如今的成效!

台科大機械系碩士生楊喻雯說,「所以我那個時候就是拿大概2.30個模型,一次做很多的試片,然後讓醫師自己用手去摸然後去看,去跟我說哪個部分是最接近的,我就會從最接近的部分,再下去做調整。」

3D列印仿真性人工腦MIT 獲得未來科技獎肯定

台科大機械系教授陳品銓說,「其實像它的仿真度相當夠,所以讓他們了解完整手續的過程,然後提高他們手術自信心,我們相信在增進病患的安全性上面,也會大幅提升這樣。」

從觸感、顏色、外觀,幾乎和真正的大腦組織沒什麼兩樣,甚至還可以客製化腫瘤模型,今年獲得未來科技獎和國家臨床新創獎的肯定,希望未來能投入給更多醫科學生使用。

(民視新聞/李榮晋、黃品翰 台北報導)

更多新聞: 銀行慈善基金會合作兒福聯盟 為偏鄉孩童送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