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菸團體的恐怖谷效應
示意圖/Pexels

作者/社研所在職專班 賴郁琇

台灣反菸團體將屆四十年來,致力於反菸事業的推動,長期從科學數據及道德層面雙重訴求,在一般民眾心目中,確實深耕了「菸品即有害」的純粹印象,

更多新聞: 北回二館太空教育館正式開幕!國家太空中心30特展登場

對於菸害防制,不可諱言,具有相當正面的價值。然而正因為「菸品即有害」這樣簡單粗暴的聯想,卻導致即便科技已經有了降低煙害的技術,菸品遲至今日,銷量最大宗的紙菸,迄今的樣貌仍與百年前幾無差異,這些所謂的百年煙害,實質上是肇因於紙菸燃燒時所產生的有害物質,然而反菸團體卻刻意忽略這點,執意將這樣的危害硬生生的與菸品捆綁在一起,拒絕任何可能的改良,好繼續坐實「菸品即有害」這樣的看法。

然而,這樣的行為幾乎違反了人類對於有害物質,始終採取改良減害的態度,完全不合邏輯。

這讓我想起,在 1970 年代,日本一位機器人學專家森政弘教授提出一種理論稱為「恐怖谷效應」他認為從機器人學的角度出發,外觀上跟人類長得越不像的機器人,我們對它的好感度就越低;相反地,越跟人類長得越像的機器人,我們對它的好感度就會越高。

然而,這個好感度並不是無限上升的。當機器人外觀與我們人類像到一定的程度時,突然地,我們對它的好感度會急劇下降;而當機器人的外觀持續極度接近人類的外觀時,我們對它的好感度才會又重新上升。

在極度接近人類外觀前,好感度急劇下降的那一塊,就被稱爲——恐怖谷(Uncanny valley)。有學者認為,這可能和我們遠古的祖先智人與尼安德塔人的生存之戰中所留存的基因記憶。對於近似但又能分辨差異的人種,天生存在的一種防衛心理。

而如今,始終抱持著傳統信仰的反菸團體,在面對近似紙菸,但又明顯感受到進步差異的非燃燒菸品時,似乎產生了這種「恐怖谷」效應,對於多年建立的反菸高牆可能崩塌的恐懼,開始產生了非理性的排斥,甚至無意識的認同紙菸比非燃燒菸品更應該存在。

然而歷史的演進證明,學習能力不彰缺乏擴增智慧的尼安德塔人在地球的演化之戰中敗下陣來,取而代之的是具有學習改良能力的智人。反菸團體所期待的菸品完全消失也許永遠不會出現,這種在物競天擇下反覆發生的事實告訴我們,事物的滅絕往往並非來自於自身,而是因為被取代。

※《民視新聞網》提醒您:吸菸害人害己 戒菸可減少健康的危害
以上言論及圖片僅供參考,不代表本台立場。

更多新聞: 全聯北北基桃門市陸續開賣快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