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港炮、新塭金」鞭炮也能放出學問──北港炮
現在幾乎絕跡的臺灣製鞭炮(黃偉強攝)

文/黃偉強(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生)

「北港炮、新塭金」是雲嘉地區的一句俗語。先前已經提及布袋新塭迎客王時家家戶戶燒金的盛況。這次談論的則是北港的鞭炮文化。

更多新聞: 元宵節不只吃湯圓 細數正月十五習俗活動

北港大量放鞭炮的文化實際上不太能清楚從何時開始,但應可以追溯至日治時期。北港蔡復興客棧店主於新春期間寄發邀請函,邀請客人前來北港觀賞迎燈盛況,內文提到:

……敝港舊例年元宵,聖母迎燈三晝夜,士農商工各挺所長,裝成藝閣詩意,音樂喤喤,爆竹終宵,種種餘興,非螢燈蛙鼓可比。……(下略)

三日爆竹終宵,反映了當時北港上元節迎花燈燃放大量鞭炮的現象,在當時北港鎮內設立有臺灣爆竹煙火北港工廠、臺灣爆竹煙火會社工廠、高成吉爆竹煙火商等三間爆竹煙火工廠(參見:鄭瑩憶,〈國家、信仰與地方社會:笨港媽祖信仰的發展與變化(1694-1945)〉,頁231。),或可反映當時因祭祀的需要,而形成爆竹產業於北港設點的現象。

近日北港朝天宮公佈了三段民國55年與68年之間的彩色紀錄片,可讓我們窺知戰後50年代與60年代北港迎媽祖放鞭炮的概況。在民國55年北港迎媽祖的紀錄片中可以看到,當時北港的鞭炮多以排炮為主,雖然影片中的鞭炮並沒有現在這麼大量,但從地面堆積的鞭炮屑來看,顯示出燃放的數量還是不少。

其次,早期的影片中並未出現成堆鞭炮於轎底燃放的「炸轎」,而到民國68年的紀錄片當中,成堆鞭炮炸轎的刺激場面就已經出現,火光衝天,煙霧瀰漫,顯示北港現在的炸轎文化實際上是隨著時間演進而來。1960至1970年代正好是台灣經濟起飛的時期,經濟的好轉讓信徒更願意購買大量鞭炮燃放以謝神。民間相信,透過鞭炮的爆炸與火光加成,可讓自己的生意更加興旺;再加上鞭炮的價格變得便宜,使得燃放大量鞭炮的文化逐漸定型,形成現在的風貌。

鞭炮也能放出學問──北港炮
民國55年北港信徒放鞭炮的情況,注意他的腳邊有烘爐與數個鐵盆,皆是放鞭炮的工具。(圖片擷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TLYk07HBQ)
鞭炮也能放出學問──北港炮
民國68年虎爺吃炮的景況。(圖片擷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TLYk07HBQ)

其次,早期的影片中並未出現成堆鞭炮於轎底燃放的「炸轎」,而到民國68年的紀錄片當中,成堆鞭炮炸轎的刺激場面就已經出現,火光衝天,煙霧瀰漫,顯示北港現在的炸轎文化實際上是隨著時間演進而來。1960至1970年代正好是台灣經濟起飛的時期,經濟的好轉讓信徒更願意購買大量鞭炮燃放以謝神。民間相信,透過鞭炮的爆炸與火光加成,可讓自己的生意更加興旺;再加上鞭炮的價格變得便宜,使得燃放大量鞭炮的文化逐漸定型,形成現在的風貌。

北港燃放鞭炮有幾種形式,主要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堆炮」,即是點燃成堆的鞭炮炸轎,往往引起高溫火焰與濃煙;第二類是「炮網」,將鞭炮以網狀鋪設於地面上,再由神轎緩步踩過;第三類是北港最具特色的「犁炮 」(捋炮),利用烘爐上燒紅的鐵犁片,引燃鞭炮向神轎底下丟擲。這樣的方式能夠以極快速度點燃鞭炮,動作一氣呵成,燃放者需要一定的技巧與膽識,才能避免丟錯位置而誤傷轎班。

鞭炮也能放出學問──北港炮
虎爺炸轎(黃偉強攝)

而除此之外,近年北港地區則開始恢復以臉盆盛裝鞭炮的方式炸轎,稱為「面桶炮」。面桶炮在民國55年的紀錄片中也能見到。面桶炮可以節省信徒擺放鞭炮的時間,鞭炮於臉盆中燃放後,轎班順勢一腳將臉盆踢回,信徒即可以馬上再準備下一頂神轎的鞭炮。

由上述可知,北港燃放鞭炮的多種形式,是源於信徒與繞境隊伍的互動發展而來。要如何快速燃放鞭炮,又不阻礙神轎的行進,於是衍生出了犁炮與面桶炮的形式。而現今燃放鞭炮重視刺激與視覺效果,大量的堆炮與網炮,則變成現今常見的手法。

鞭炮也能放出學問──北港炮
北港犁炮(黃偉強攝)

因應不同的鞭炮種類與燃放方式,北港的轎班則有不同的應對措施。經驗老到的轎班成員,會根據祭典當天燃放的鞭炮判斷屬性(甚至聞味道就能知道是台製還是中國大陸製、硫磺的成分多或少等),指導新進成員如何保護自身安全。有的鞭炮煙霧多,需要知道換氣時機、如何避免吸入過多煙塵等技巧;容易起火的鞭炮要如何堆放、如何站位以避免遭火焰灼傷等,都是長年下來北港轎班面對大量鞭炮的洗禮與挑戰,而產生的地方知識。這樣的一套知識,不會出現在課本上,而是透過資深轎班的親身指導而逐漸傳承下來。

「北港囝仔不怕炮」是地方上廣為流傳的俗話,但這句話並不是單純指北港囝仔的膽識。事實上,鞭炮打在身上會痛,火焰也會灼傷身體,沒有人可以完全避免鞭炮帶來的傷害,但北港人利用經驗法則嘗試在漫天炮火中保護自己,產生出屬於地方的鞭炮知識與文化,使這句話成為北港囝仔自信的象徵。

鞭炮也能放出學問──北港炮
北港新街里信徒準備大量鞭炮敬獻媽祖(黃偉強攝)

本文由 民俗亂彈 授權,原文 連結 於此。

--

作者/黃偉強(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生)
責任編輯/李其樺

更多新聞: 民俗生活離不開敬拜天公 過年談臺灣人的天公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