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言堂/「新興竹產業」新不起來? 直擊伐竹工作重重困難
伐竹工作危險又辛勞,少有年輕人願意返鄉投入產業。

 專題組/唐郁荃、賴冠諭 南投、桃園報導

根據2020年林務局「第四次森林資源調查報告」的資料顯示,台灣竹林覆蓋面積超過18萬3千公頃,蘊藏的竹材量推估超過15.8億支。為了妥善運用竹材資源,並朝「淨零碳排」的目標前進,政府提出《新興竹產業發展綱要計畫》,希望未來「以竹代木」、「以竹代塑」。然而,產業端卻面臨不小問題。

更多新聞: 異言堂/審核標準低  小心借貸隱藏”陷阱”

異言堂/「新興竹產業」新不起來? 工作危險.偏遠 年輕人不願投入

一方面,《原住民保留地禁伐補償條例》頒布後,造成竹農疏伐竹林、出產竹材的誘因變少,國產竹材產量銳減。此外,傳統的伐竹工作相當辛勞,少有年輕人願意回鄉投入產業,造成伐竹產業的勞動力嚴重老化。

異言堂採訪團隊找到27歲的宏仁,跟著他,直擊伐竹工作的辛苦點滴。他的哥哥阿山,在桃園市復興區經營伐竹公司,宏仁也因此進入工班工作,成為工班裡罕見的年輕面孔。宏仁不諱言,上山伐竹的路途遙遠,光是來回交通時間至少兩個小時起跳,工作時還可能會被斷竹、刀具等割傷,伐竹工作的辛苦與危險,不言可諭。

異言堂/「新興竹產業」新不起來? 工作危險.偏遠 年輕人不願投入

阿山透露,自己曾在開卡車運載竹材下山時,因為作業林道過於簡陋而面臨生死關頭:「要煞車也煞不住!卡車的輪胎打滑,只能用溜的。要煞也不是,不煞也不是。最後是磨旁邊的山壁才停下來。」如今伐竹的工作環境,仍礙於水土保持相關法規,遲遲無法改善。

林務局表示,復興區的竹林地大多位於石門水庫的上游,依現行水土保持法規定,無法開闢永久性的作業林道,只能申請不鋪設瀝青、水泥的臨時作業道;用意是為了作業完畢後,能完全恢復山林原貌。然而阿山直言,對伐竹工班來說,每每遇到下雨天,卡車行經泥濘不堪的作業林道,根本是「搏命上工」;若無法改善危險的工作環境,要招募年輕人一起打造「新興竹產業」,恐怕困難重重。

更多新聞: 異言堂/立委呼籲制定「公司融資法」規範借貸亂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