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一切」《孩子,你好嗎?》四篇章系列紀錄片 思考孩子的真正需求,一起學會愛

「媽媽,你不快樂我也不快樂。」聽到八歲女兒這樣說,因為不想自己的負面情緒成為孩子的童年陰影,李心潔開始正視、尋找方法走進自己的內心世界,然後進行整理,跟過去的一些事情和解,讓自己找到所謂的平靜和真正的快樂。

更多新聞: 從山林海獲得療癒身心靈的能量 推薦3個靜心景點,感受大自然的五感盛宴

在〈我的名字叫李心潔〉、〈山頂小屋〉映後座談會,李心潔侃侃而談她希望透過《孩子,你好嗎?》系列紀錄片,讓大家去重新思考「教育」是什麼?這四篇章分別展現了不同的教育體系,以「愛」的視角為出發點,剖析各自獨有的角度,紀錄探討家庭關係和親子教育模式,以及父母、教育者與孩子間愛的互動交流。

經歷不幸的童年,會找不到自己的存在

「愛是一切」《孩子,你好嗎?》四篇章系列紀錄片 思考孩子的真正需求,一起學會愛

「說我的故事吧!」李心潔提到張姐(張艾嘉)曾跟她說:「你在做創作的時候,必須很真誠,甚至是赤祼,這作品才能打動人。」於是〈我的名字叫李心潔〉油然而生,為系列紀錄片拉開序幕。此片講述了李心潔的成長過程,還有外婆、父母對她的影響,也讓她明白了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孩子在小的時候都是用模仿的方式去學習,不只是學我們的行為舉止,其實他們也模仿我們的內心世界。

也因此,李心潔在紀錄片中最想呈現的是「身教」,所以她認為「把自己做好是很重要的」。我們應該去想想孩子有壓力嗎?有情緒嗎?是不是他們想做的?還是他們這個年紀有能力做到嗎?而不是一味地用主觀意識要求孩子做這個做那個,來達到我們的期許,這樣會使孩子無法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所謂各式各樣的教育制度,要讓孩子達成怎樣的成就,對我而言意義不大。我認為重要的是,人活著這一生,能不能活出自己的樣子,找到生存的價值,不管在什麼樣關係中,都可以讓自己跟別人成為更好的人,這才是我覺得最棒的教育!」李心潔認為,身為媽媽,最多就是把自己做好,再給孩子良好的環境,讓他們在裡面自由地去探索,好好地發現這個世界。

安靜的力量,正視孩子的情緒

「愛是一切」《孩子,你好嗎?》四篇章系列紀錄片 思考孩子的真正需求,一起學會愛

這幾年被疫情所困,我們可以看到各年齡的人都有情緒的問題,包括家庭,還有很小的孩子也有情緒的困擾。在〈山頂小屋〉中奧黛麗校長講到,「父母的能量會影響孩子,孩子的能量也會影響父母。」但很多時候,我們只會顧著發洩自己的負面情緒,而忽略了孩子也是個個體,他們也有自己的情緒。然而正如李心潔所說:「這世界沒有一個影片或一本書,是去教父母親教育孩子的步驟或流程,很多人都是在當了父母親之後,才開始學習去當一個爸爸和媽媽。」

小時候我們經常被說不許哭、不可以哭,導致長大後遇到事情時,情緒很壓抑,壓抑到情緒都無法自由流動,不管什麼年紀的人,都有權利去讓自己的情緒流動。李心潔分享,有次小兒子情緒一來,哭了一個多小時,她便運用了奧黛麗校長告訴她的方法,只要抱抱他、拍拍他的背,或是唱唱歌,其他什麼都不必做,於是她就靜靜地陪著小兒子,直到他情緒平復,然後問他有沒有好一點?最後兩人共吃一碗麥片,完全沒有提起為何會這樣。那個晚上讓她很感動,原來陪伴一個人是可以那麼安靜地去理解他、去聆聽他,去讓他的情緒流動。

「愛是一切」《孩子,你好嗎?》四篇章系列紀錄片 思考孩子的真正需求,一起學會愛

很愛〈山頂小屋〉片尾的那句話:「到了生命的盡頭,想問自己愛得夠不夠?」隨後,奧黛麗校長獨自走在蔥鬱林間的畫面,雖然一個人緩步前行,但周圍的樹木就如同被她的「愛」所守護著孩子們,沒有限制、自由地生長。《孩子,你好嗎?》四篇章系列紀錄片獻給所有父母,希望大家能明白孩子們的幸福源自無私的「愛」。

 

主圖、圖片來源:甲上娛樂

copyright by share99

本文轉載自:女子學

更多新聞: 總把分手掛嘴邊 但又放不下感情?面對伴侶若即若離的矛盾關係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