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莉亞霍一向大膽創新,他曾回憶自己求學時就因身為認真想要「成為作曲家」的女性,而遭遇種種困難。1980年代早期,他發表的作品在芬蘭不受待見,1982年遷居巴黎、進入布列茲主持的聲學及音樂研究中心(IRCAM,Institut de Recherche et Coordination Acoustique/Musique),讓他沉浸於電腦輔助作曲、現場電子音樂,以及後來被稱為頻譜音樂(spectralism)的世界之中,1984年寫給管弦樂團與錄音帶的《Verblendungen》、1986年寫給合奏團與電子音樂的《Lichtbogen》初期作品陸續獲得成功;到了1990年代早期,他已跟隨法國頻譜主義者Gérard Grisey、Tristan Murail等,運用電子學的經驗、特別是分析聲音的新電腦工具,譜寫器樂與聲樂曲目。
這樣的取徑,主導了薩莉亞霍成熟期的創作風格,1994年寫給小提琴與管弦樂團的《Graal Théâtre》可謂典例。此後他持續致力於斯,專注於營造閃閃發光、緩慢移行的聲音世界,半透明與夢幻的感覺常被比擬為水上之光、星夜、黑夜,或是色彩光譜本身。而隨著觸角伸入更多曲種,尤其是歌劇,他拓展、深化了自己的作曲風格,也與一開始的現代路線漸行漸遠。
2016年,他2000年創作的《L’Amour de Loin》登上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創下此地演出第二部女性作曲家歌劇的紀錄,並收入該院高畫質現場演出錄影系列。另外,在Santa Fe歌劇院上演的《Adriana Mater》,以及近年在Aix-En-Provence音樂節與英國皇家歌劇院亮相的《Innocence》,也都甚受重視。
薩莉亞霍也是赫爾辛基音樂中心管風琴計劃的支持者,為該中心建造新琴捐助了100萬歐元,並擔任薩莉亞霍國際管風琴作曲大賽主席。他在整個創作生涯之中,曾經獲得Kranichsteiner、義大利Stilleben、Stilleben 與 Io電子藝術、Wihuri Sibelius、極地音樂、威尼斯金獅、當代音樂雙年獎等獎項,《“L’Amour de Loin》還得到葛萊美最佳歌劇錄音獎。
更多古典樂新訊息:MUZIK閱聽古典樂
24小時古典樂線上聽:MUZIK AIR
更多新聞: 快新聞/進行安倍槍擊「公審前整理程序」 奈良地院收到危險物品急疏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