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不想生》是一本收錄 16 位美國作家故事的書籍,在此書中就提到:和「自願不想生孩子相比」,不孕的人似乎能獲得更多的體諒,因為社會認同他們有想生養的心意,意即擁有正確的心態,只是身體無法做到。難道不想生孩子就是一種錯嗎?正處於這個年齡階層的我,在生與不生的天秤間試圖衡量孰輕孰重,透過《為什麼我們不想生》這本書,想與大家分享編輯從中觀察到的思辨:
在討論為什麼不生之前,或許該先問為什麼要生?
圖片來源:Amina Filkins@Pexels
「生與不生」乍聽之下是個很個人主觀的決定,但實際上卻涉及生物演化、社會學以及人類發展的歷史角度。在過去,人類為了繁衍後代生養子女,多子多孫多福氣的背後,隱含著醫療技術欠佳、衛生條件不良的擔憂,使得前人多半選擇多生來分散孩子早夭的風險,避免無法傳宗接代。
然而現今生活條件、生子傳承觀念已日漸不同,全球人口也處於過剩的階段,在討論為什麼不生之前,似乎反而應該先問問自己「為什麼要生?」。是因為天生母性?覺得小孩可愛?養兒防老?還是讓人生更圓滿?思考過後再付諸行動,才不容易像老一輩一樣,根本不知道為何要這麼做,為了生而生、連自己放棄了什麼都不知道就當了父母。
所謂的天生母性,女性真的生來就是如此嗎?
圖片來源:Josh Willink@Pexels
有些人主張女性具有天生母性,到一定年紀就會想生小孩,當了媽媽後自然會為母則強。但天生母性真的存在嗎?在《為什麼我們不想生》一書中的幾個篇章提出了討論。
書中指出,天生母性是從工業革命之後才養成的新設定。工業革命的出現改變了工作型態,從每個人都在家工作變成男性出外工作、女性在家照顧子女的分工。接著隨著嬰兒死亡率的降低,孩童從勞動力的一員轉而成為每個家心肝寶貝,母親們才開始紛紛認同生兒育女是件有愛的事,對孩子的依戀程度也慢慢提升。
由此可知,天生母性並不一定是生物本能,有很大機率是歷史造就的人工產物。換言之,女性雖然在生理上具有生養能力,但不代表每位女性都一定要生養、不生養就是不正常。生與不生,本來就是一個人生選擇。〈延伸閱讀:Mother to be:台劇《未來媽媽》道出真實人生的為難,婚不婚?生不生?孕不孕?〉
要生還是不生,生小孩難道只有「生」的問題?
圖片來源:Marko Klaric@Pexels
除了上述提及的兩者外,書中還提出一個頗有趣的觀察是,有些人會認為不生的人一定是討厭小孩,或是是因為童年受過創傷才選擇不生小孩。或許在某些案例中,的確有這樣的因果關聯,但不應該過於導果為因,任何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由而決定不生小孩,沒有人可以任意干涉與品頭論足。
生與不生永遠不會只有「生」的問題,也不是一翻兩瞪眼的答案,每一個人、每一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考量,現在不想生,不代表以後不能生。過去以為自己想要生育孩子,也可能在後來恍然大悟原來自己更喜歡沒有孩子、能夠自由生活的方式。
現在選擇不生小孩,是否注定未來要抱憾終身?
由於人類的生殖能力有年齡限制,再加上近幾年生殖技術進步,凍精凍卵開始越趨風行,好似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材燒。現在不生,以後真的會後悔嗎?書中部分內文也針對此給了經驗分享。最後這段寫給正在考慮要不要生孩子,擔心自己現在不生,往後可能會後悔的人參考。
說實話「如果不生孩子,就會因此抱憾終身」這個說法實在不合邏輯,因為不管你有沒有孩子,人生都會有遺憾。很多玩笑梗圖都戲謔地呈現「有孩子後的狼狽生活」與「沒有孩子的頂客快樂」,但人生本來就是場捨得的遊戲,根本沒有所謂的最好、最完美的人生。生孩子能擁有的親暱情感,與沒有生孩子能獲得終生的逍遙自由,這兩者本質上就是無法比較的。
圖片來源:博客來 / MART PRODUCTION@Pexels
在此也想引用書中金句:「你不必擁有一切,也可以擁有足夠豐富的人生。就算沒有孩子,我對未來也還是有很多想像。」確實,有孩子可以經歷許多深刻的體驗,可是沒有孩子也同樣可以為自己創造一個不凡的人生。
在看《為什麼我們不想生》這本書之前,總想要用二分法來決定生還是不生小孩的兩群人,也想方設法想找到支持自己生或不生小孩的理由。卻忽略了這個問題本來就是個大哉問,它的答案就像是個統計學的圓餅圖,在這張圖上有各式生與不生的因素佔比。
慶幸的是,生活在現在的我們是幸運的!隨著傳統生育觀念瓦解,我們慢慢開始有餘裕思考、決定自己要生還是不生,並且能夠在深思熟慮後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所以如果現在的你還未有答案那也無妨,只要記得不要期望自己做出一個百分之百正確、此生永遠無憾的選擇,在每一個人生時刻傾聽當下心中最真的聲音,然後別管他人眼光地活。
主圖來源:Pexels@Nataliya Vaitkevich
Copyright by Share99
免責聲明:本文為合作外稿授權《民視新聞網》原文轉載,如對內文有任何疑問請逕與原作單位確認。
更多新聞: 《鄰家月更圓》:不一樣讓世界更有趣,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人生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