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新聞/指兩岸服貿「看不到利」 學者:只會使低薪問題更加惡化難解
Y’s Day「週三青年日」第13場,也是認識中國系列第5場活動,主題是「Z大於B了嗎?從服貿爭議看台灣的經濟安全」。(圖/民視新聞翻攝)

即時中心/綜合報導

今(9)日晚上台灣公共策益、台灣智庫、台灣公民人權聯盟、台灣青年基金會、台灣教授協會、中央廣播電台、新頭殼、台灣勵志協會、亞洲政經與和平交流協會及US Taiwan Watch美國台灣觀測站,共同於台灣公民人權聯盟舉辦Y’s Day「週三青年日」第13場,也是認識中國系列第5場活動,主題是「Z大於B了嗎?從服貿爭議看台灣的經濟安全」。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認為,當年主張簽訂兩岸服貿協議者強調「利大於弊」,如今看不到利,弊倒是仍存無減,只會使低薪問題更加惡化難解。

更多新聞: 侯友宜「反核變擁核」不只打臉韓國瑜?他批侯:竟為選票罔顧市民

主持人中華亞太菁英交流協會代秘書長吳瑟致提到,全球永續發展備受關注,經濟的成長及穩定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各國愈來愈重視經濟安全,特別是要防範經濟脅迫。近年來,西方民主國家積極打造安全的全球供應鏈,就是要抗衡來自中國的經濟威脅,而台灣科技產業在全球舉足輕重,更必須留意當前的國際情勢發展。

吳瑟致說,許多人都忘了2014年「太陽花運動」的盛況,恐怕也有很多人來不及參加當時「反服貿」的國會攻佔行動;如今,竟有人「重提」、甚至要「重啟」兩岸服貿協議。這個議題不是沒討論過,當年「反對黑箱」也是為了彰顯程序正義,但「兩岸服貿對台灣的影響」才是重點,這除了關係到台灣的經濟安全,也深刻影響工作機會跟生活品質。

董思齊指出,20世紀中葉開始,世界各國開始推動關稅貿易協定,希望能系統性地以自由、非歧視,還有多元化的三項原則來推動互利互惠的自由貿易。而在冷戰結束的時代背景與「全球化」的時代思潮下,為規範與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上個世紀末又出現「世界貿易組織」的集體努力,希望能系統性地調解各國貿易紛爭。在這個脈絡之下,目的在促進經濟一體化,消除貿易壁壘以及允許貨品與服務流動的雙邊或多邊FTA(自由貿易協定),一時之間被許多國家視為推動經濟成長的萬靈丹。

董思齊說明,以出口導向經濟為主的台灣雖成功加入WTO,但受中國影響,除和紐西蘭與新加坡簽署經濟協定之外,台灣難以推動與邦交國之外的其他國家正常的貿易協定,至今也難以加入區域間的經濟合作組織。雖說如此,根據「中國自由貿易區服務網」的登錄,中國目前與其他國家簽訂的總數亦僅有19個,且絕大多數都不是先進國家。由於簽訂自由貿易後必須承擔更多貿易自由化的義務,顯見比起free trade(自由貿易),自豪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卻又不想放棄「發展中國家」待遇的中國,更擅長的是佔盡其他國家便宜的free rider trade。

董思齊指出,原本的自由貿易模式雖然可促進不同國家之間經濟分工與合作,某種程度可以促進經濟的成長與發展,但卻更輕易地可觀察到,面對不確定的風險,擁有主權的「國家」才能保護自身國民的權益,過去三年疫情之下的世界局勢就是最好的例證。

此外,董思齊表示,世界各國也逐漸意識到,比起價格或關稅減免,安全且穩定與可信任的供應鏈更加地重要。也因此,側重「公平且有彈性的貿易」、「具有韌性的供應鏈」、「推動基礎設施、乾淨能源與減碳」,還有「整合租稅和反貪腐」的「印太經濟架構」與「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已超越傳統自由貿易協定著重於關稅減讓和市場准入的議題,進而成為模式更先進、更能確保國家安全,同時更具有體制吸引力的跨國合作模式。也因此,台灣青年在了解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的同時,也應一同省思,為何有人會選在此時此刻,再次提出十年前已被時代和台灣民眾揚棄過的兩岸服貿協議。

經濟學家洪財隆強調,「貿易」和「貿易協定」是兩回事。貿易就是鄰居之間的交流,兩岸一水之隔,經貿蓬勃發展是理所當然,但簽訂貿易協定則完全是另一回事。貿易協定和區域經濟整合都有階段性,包括「關稅同盟」、「共同市場」、「貨幣同盟」以至於「政治同盟」,各種整合協議都很可能帶有政治意涵,例如俾斯麥就是透過關稅同盟,最終統一德國。2014年的「太陽花運動」是由簽訂「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爭議而引發;ECFA本身就是不完整、奇怪、山寨版的自由貿易協定,更涉及國內市場的開放,特別是專業人士的移動,對勞動市場的衝擊非常巨大。

立法委員范雲分享當年參與「太陽花運動」的經驗,她與幾位過去有學生運動經驗的教授一起組織「街頭民主教室」,動員學者從不同專業角度解釋「服貿是什麼」和「為何反對服貿」,這是非常好的民主洗禮。范雲直言,「不對稱的貿易依賴永遠是危險的」,特別是台灣依賴的竟然是敵對的中國,這必須反對到底。范雲透露,當年有兩岸學者斷言「貿易會讓臺灣傾向和中國統一」,但台灣青年在「太陽花運動」中挺身而出,造就世界唯一成功的反全球化社會運動;現在回頭看,更是最早的「對中警覺」發聲,引領現今世界「降低中國風險」的潮流。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認為,自由貿易協定的關鍵在於選擇夥伴,如果夥伴的市場偏好是粗製濫造、削價競爭,台灣為迎合市場也將向下沈淪,這對台灣的產業升級和薪資提升都非常不利。當年主張簽訂兩岸服貿協議者強調「台灣可藉服務業相對優勢吃定中國市場」,「利大於弊」,如今看來,這種所謂利多更顯虛幻。看不到利,弊倒是仍存無減,工總日前甚至發表白皮書希望「政府協助台商回台」,兩相對照之下,「令人非常感慨、不勝唏噓」。服務貿易協定的受害者包含為數眾多的中小型國內服務業者、從業人員與「產業根基」,所得分配惡化效果明確,只會使低薪問題更加惡化難解。

在「太陽花學運」中擔任媒體組組長的吳崢直言,貿易和貿易協定確實要分清楚;近來有媒體回顧ECFA,發現早收清單中的項目僅占兩岸貿易的6%,顯示這些年來即使沒有談成貿易協定,台灣與中國仍有貿易往來,因此「貿易必須綁定貿易協議」是早該被破除的迷思。吳崢進一步解釋,美國近來大力重組產業鍊,鼓勵企業優先和價值相近的國家合作,是因為這十年間,中國以經濟影響政治,造成NBA球員噤聲、海外「孔子學院」爭議不斷,種種荒謬事件都讓台灣和世界看清中國。中國在國內強化獨裁統治,在國外衝擊既有秩序,台灣跟中國的生意往來都變成打壓的籌碼和工具,這是非常可怕的。

正常國家文化基金會政策中心主任黃郁芬笑稱,當年世界搶著跟中國做生意,只有台灣反對與中國簽訂服貿協議,因此外國媒體都對台灣青年的想法非常好奇;現在全世界都急著跟中國脫鉤,卻有台灣的政治人物聲言要「重啟服貿」,這也是獨步全球,讓外國人士嘖嘖稱奇。

黃郁芬提出中國青年失業率屢創歷史新高,訪中的國際旅客從5百多萬人驟降到5萬人,雨傘革命後超過2萬名20到24歲的香港青年被父母送到英美加各國,義大利是唯一加入「一帶一路」的西歐國家,現在發現「一帶一路沒有促進義大利的任何出口」,急著想要逃出中國的影響,各種證據都顯示中國今非昔比,台灣不可再走回頭路。

中經院第一研究所助研究員王國臣提到,當前重啟兩岸服貿談判,純屬垃圾時間(garbage time)。一是中國大陸消費頹靡與青年失業,壓抑市場規模。二是愛國民族主義高張。85°C、技嘉科技與周子瑜事件,顯露小粉紅極為脆弱的玻璃心;這加大服貿的不確定性。三是北京當局的政治緊縮,尤以媒體審查為最,形成另類貿易障礙與不公平競爭。故唯一可能是社會慈善──資助中共渡過經濟危機!

Y’s Day「週三青年日」系列活動將會持續舉辦,下一場將於8月16日晚上在思享森林舉辦司改系列第5場,主題是:「國賠怎麼這麼難?關於國家賠償法青年該知道的幾件事」。會中將邀請台灣公民人權聯盟常務理事/野火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陳為祥律師、雪谷南榕法律事務所劉繼蔚律師、司法改革基金會主任呂政諺律師、前台北市法務局長袁秀惠、新北市議員卓冠廷、台灣教授協會會長陳俐甫進行與談。

更多新聞: 侯友宜學馬英九推台中 long stay? 民代揭示2點「差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