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研基金會主辦  ESG趨勢下探討臺灣綠色能源產業的現況與展望
ESG趨勢下台灣綠色能源產業的現況與展望 與會貴賓合影(圖/會研基金會提供)

財經中心/綜合報導

因應國際永續揭露準則和氣候資訊揭露的宣導,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中華企業評價學會、東吳大學會計學系、財團法人東吳大學會計系所同學聯誼會文教基金會共同主辦,以及臺灣綠色能源產業聯盟協辦之2023企業與無形資產評價論壇,於昨日(22日)舉辦第四季場次,探討「ESG趨勢下臺灣綠色能源產業的現況與展望」。

更多新聞: 桃園航空城產業論壇盛大登場 產官學齊聚探討智慧科技、創新永續


ESG趨勢下 臺灣綠色能源產業的現況與展望
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王怡心董事長致詞(圖/會研基金會提供)

東吳大學會計學系高立翰主任致歡迎詞表示,很榮幸舉辦今年度各季評價論壇,此次更貼近最新趨勢,聚焦石化能源減量、綠能產業發展,邀集產、官、學、研各界專家進行深入探討相關議題。

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王怡心董事長表示,回顧12月12日剛落幕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8),該會議承諾:「進行能源系統轉型、脫離化石燃料,用公正、有序且公平的方式,以科學為基礎,在接續關鍵10年加速行動,以利在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IFRS國際永續準則理事會(ISSB)在氣候高峰會期間,大力倡議IFRS S1 和S2是全球氣候揭露基線,讓財務報告主要使用者在比較氣候變遷對財務資訊揭露上有一致性基礎。


ESG趨勢下 臺灣綠色能源產業的現況與展望
金管會證券期貨局林秀美組長致詞(圖/會研基金會提供)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證券期貨局林秀美組長致詞時說道,COP 28是簽署《巴黎協定》以來首次全球盤點,也是首度將化石燃料寫進決議,象徵全球能源轉型已在關鍵時刻,而「逐漸減少燃煤發電」的承諾以及「取消無助於能源貧窮及公正轉型的化石燃料補貼」,同樣值得臺灣關注。此次全球盤點不僅是一份報告,而是全面評估各國減碳的成績與缺口,作為檢討和修正氣候行動的基礎,我國也應依循政策進程規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中,十二項關鍵戰略就有五項和能源高度相關,透過政策推動並攜手企業推廣能源管理,朝向零碳目標邁進,是當前首要目標。

中華企業評價學會洪志洋理事長表示,從2023年第季企業與無形資產評價論壇,到第四季能源政策的規劃,陸續邀請評價、會計及跨領域專家,分享對環境、社會、治理(ESG)與評價相關議題的看法與經驗,相信可以作為監理機關及國際評價準則委員會(IVSC)制訂相關政策及準則之參考。

ESG趨勢下 臺灣綠色能源產業的現況與展望
東吳大學會計學系高立瀚主任致詞(圖/會研基金會提供)

臺灣綠色能源產業聯盟理事暨義達創新股份有限公司余金龍董事長,以淨零碳排實踐路徑的創新且務實的綠色能源產業進行引言,說明COP28 決議的3倍再生能源使得儲能的須求也成長3倍,而大型安全的釩液流儲能系統永不起火,永不爆炸,壽命20 年以上,是長期電廠級儲能方案的最佳選擇;COP28 決議文中的2倍能源效率 加上低碳及淨零的要求使得SOFC 氫能燃料電池發電成為臺灣減碳的可能路徑之一, 有機會僅用發電一個項目,幫臺灣在2025 年達到減碳26.6%,超越國發會公布的2030 年減碳24% 的目標。實施方式可以直接使用台肥公司提供的藍氫,或是現有天然氣管路加上優勝的碳捕捉,而捕捉二氧化碳後的副產品碳酸鈉又可做為優勝新能源的鋰電池回收製成電子級碳酸鋰之所須原料,這些多重循環經濟的實踐,除了高值化的再利用之外,亦可達成零廢棄的目標。

余金龍進一步表示,中油的柴油碳排放是0.514Kg/L,而使用廢塑膠經最佳化之催化熱裂解技術轉化的柴油(R-ONE 柴油),即「負碳排循環經濟的綠色能源技術」的碳排放則是-1.22Kg/L。使用2.37 公升的中油柴油混合1 公升的R-ONE 柴油,則立刻達成淨零碳排。當各國在探索淨零碳排的路徑和方法時,例如要求製造業的製程或廠房設施、交通工具等摒棄使用化石柴/汽油,而改採電動工具及電動車固然是正確方向,但電動工具和電動車無法在短期內普及化,因此同時解決塑膠廢棄物的負碳排R-ONE 柴油,應是各國達淨零碳排前這段過渡時期(2024~2035)快速且有效的選擇。

ESG趨勢下 臺灣綠色能源產業的現況與展望
中華企業評價學會洪志洋理事長致詞(圖/會研基金會提供)

接著,圓桌論壇由臺灣綠色能源產業聯盟陳光雄理事長主持,他提及今日與會者將分別由儲能技術、電池應用、氫能發展及友善環境的循環經濟鋰電池再利用,建構未來能源產業藍圖。


與談人前中油綠能所副所長李秋萍博士觀察「臺灣的儲能產業及發展機會」,儲能電池應用進程應由現階段的鋰離子電池,2030年發展至液流電池、鈉硫電池,再到2050年氫氣儲能,以達到淨零碳排之目標;國立成功大學能源科技與策略研究中心副教授暨前工研院能源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徐瑞鐘博士探討「我國氫能發電的展望」,氫能是以氫作為原料,透過燃料電池將化學能源轉換為電力,供人們使用,在工業運用上已有多年實踐,主要應用為低溫的PEM 技術為主的運輸如氫能巴士,卡車等;高溫的SOFC 技術為主的發電,國際組織預估2050 年全球發量有19% 是氫能,而國發會則計劃臺灣可達9~12%。2023 年8 月欣興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花40 億元建置臺灣第一套SOFC 氫能發電系統;優勝新能源再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張永撙總經理則分享「環境友善的鋰電池的回收再利用」,以自家公司經驗,分享位於桃園的第一個臺灣鋰電池回收再利用成高值的鋰電池材料工廠,及相關的技術與產品,確保發展綠能時,不遺留後代子孫無法處理的廢棄物。


余金龍歸納,我國要達成2050年目標,掌握電池技術,氫能發展和循環經濟刻不容緩,除了技術、成本要能為普羅大眾所接受,也要有創新模式,並和綠色金融單位充分合作,是普及化的要件。期盼產、官、學、研一同努力,積極擴展能源產業鏈,使臺灣有機會成為ESG大國,在全球能源發展上占有一席之地。






更多新聞: 「綠色永續外送方案」 外送平台與電動車業者跨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