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水俁公約正式生效 禁含水銀產品

全球超過90個國家,簽署的《聯合國水俁公約》,2017年8月正式生效,條約明令各國從2020年起,禁止生產及進出口各種含有「水銀」的製品。但身為水俁病起源地,又兼水銀出口大國的日本,相關配套措施卻仍無任何進展。

《水俁公約》首次簽約國會議,24日在瑞士日內瓦登場,數十年來受水俁病折磨的患者,特地現身呼籲各界重視水銀公害問題。

被稱為日本4大公害疾病之一的水俁病,起源於1930年代,在熊本縣水俁市沿海設廠的日本窒素工廠,數十年來將大量含有汞的有毒廢水排入海中,汙染沿海水產,導致上萬名食用水產的當地居民,出現四肢麻痺、行動困難,甚至失智痙攣等症狀,孕婦也產下大量畸形殘障胎兒,半數重症患者也會在發病3個月內死亡。直到1968年,日本政府才證實了水俁病和工廠含汞廢水間的關聯,但是病患及家屬已經承受了數十年病痛折磨。

2013年通過,今年(2017年)8月起正式生效的《水俁公約》,內容註明將停止開發新的水銀礦場,2020年後,也將完全禁止水銀電池及體溫計的製造生產。

不過主導《水俁公約》的日本,本身也是水銀出口大國,一年出口近百萬公噸水銀到世界各國。國內水銀出口業者擔憂,2020年時限一到,國內殘留的水銀也不知如何處置,最後恐被當成工業廢棄物。業者希望政府能提出完善的配套措施,別讓禁用水銀淪為空泛口號。

(民視新聞吳彔瑾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