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綱演變波折不斷  標示台灣民主化的進程

從反黑箱課綱到近期新課綱國文科白話文比例之爭議,台灣教育課綱的審定爭議不斷,要理解這些爭議,要從戰後課綱制定發生重大轉變開始。

更多新聞: 北市首創英文新課綱!「彈性時數」提升競爭力

課綱審定爭議不斷,從部編本到一綱多本,至今文言文比例爭議,但其實台灣戰後初期早已是一綱多本。

政治大學台史所教授薛化元在《台灣學堂》節目上提到,原本二戰後初期的台灣教科書,是一綱多本,各個出版社,像是開明書店、商務印書館、世界書局,大家都可以出自己的,所以像他母親在讀中學的時候,她就讀過魯迅、巴金的東西。

1949年國民黨政府來台,將原本一綱多本模式,轉由國家統一編訂,且忽視了台灣本土教育,直到李登輝執政才開始轉變。

薛化元說,到了李登輝的時代,他覺得這樣不行,就開始要推進一步的改革,最後才有所謂認識台灣的歷史、地理跟社會篇。

課綱審定波折未停,之後更爆發反黑箱微調課綱運,更可見全民滿意的課綱尚未出現,也顯示課綱對整體教育的重要性。

(民視新聞/綜合報導)

更多新聞: 108新課綱即將上路 擺脫制式、學生自由選修